第十六章以画为骨的国学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本章导读
1国画的起源和发展2国画中的骨气目录CONTENTS
国画的起源和发展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时又进一步成熟和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第一节一、国画的起源
国画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的绘画发展至今,几千年的历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绘画作品在每个不同时期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每一项艺术都有它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绘画作品中,每一位有成就的画家都是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成长为一名蜚声画坛的大师或巨匠的,没有传承,何谈创新。(一)秦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初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绘画作品了,最能代表战国时期绘画艺术的是湖南省长沙出土的《美女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帛画。这两幅世界上最早的丝织物绘画,有表达送死者灵魂升天的意思。《美女龙凤图》就是表达着祈神引导,使墓主灵魂升天这一主题。图上黑白的搭配、虚实的对比、动静的处理,变化有致,充满灵动。全图以墨色线条为主,略加暗红色的淡彩,线描简劲而古拙(图1)。第一节二、国画的发展
国画的起源和发展《人物御龙图》全图人物形象富有神采,尤其是佩长剑,执缰绳的姿势,颇有大丈夫气概。线条亦有轻重刚柔之变,色彩平涂与渲染兼用,运笔潇洒自如。可以说,我国绘画人物的民族传统风格,至此已经形成。(图2)第一节二、国画的发展
国画的起源和发展(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比较混乱的一段时期。那时虽战争混乱,但文化艺术却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其中的因素包括:一是战乱虽然给社会造成了动荡不安,却促进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是佛学的兴起,导致艺术的兴盛;三是士族的产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人们挣脱了正统儒学的精神羁绊,个性得到张扬,绘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壁画、漆画从技法到形式都趋于高超。卷轴画开始兴起,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画家如卫协、曹仲达、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成为划时代的艺术大师。此时,人物、山水、动物题材展现于画面,但尚未脱尽传经载道的影子,可见传统影响之深远。绘画理论的研究开始发端,谢赫的《画品》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品评标准,无疑这种专业评说使绘画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三国时期,一些西域(今中亚一带)僧人将佛本生故事画传到内地。吴国画家曹仲达见后,摹写不已。他能将佛像头、面、手、足、肩、背等人体比例,画得与真人一样。后来由熟生巧,自成一体,所绘人物,衣纹折皱,紧贴身体,富有立体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第一节二、国画的发展
国画的起源和发展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后世画家顾恺之、陆探微等仰慕他们旷达不羁的行径,作有《竹林七贤图》,可惜今已不存。所幸1961年在南京地区的南朝墓室中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其中的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