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骨质疏松症
肩关节内收
重要的肌肉:胸大背阔肩胛下
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
学习目标
一基本概述
概述
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骨代谢障碍疾病。
病理变化
构成骨的物质减少→骨量低下
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
骨脆性增加→易致骨折
分型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总数的90%)
包括I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1)皮质醇增多症(2)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3)甲状腺功能亢进(4)糖尿病
(5)慢性肾病(6)胃肠切除,钙吸收下降。
(7)某些药物影响
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包括特发性少年及成人骨质疏松症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
病因
(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
(2)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
(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骨纳差,进食少,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4)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什么原因引发骨质流失?
·一般情况:长期缺乏钙质、营养不佳、长期缺乏运动、抽烟、酗酒、女性更年期后不注意营养运动及钙质补充等。
·特殊诱因:所有慢性疾病、长久卧床、妇女激素失调、服用类固醇及某些药品。
临床表现
(1)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
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小腿抽筋
(2)身长缩短、驼背
身长缩短,平均缩短3-6cm。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骨折
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加重经济负担,并严重限制患者活动,甚至缩短寿命。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肺上叶前区小叶型肺气肿发生率可高达40%。老年人多数有没程度肺气肿,肺功能随着增龄而下降,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5)功能障碍
腰椎屈曲、伸展、旋转、侧屈受限
腰背肌肌力下降
翻身、起坐、行走及个人护理等障碍
辅助检查
X线检查
X现实最早检测骨密度的方法。
骨密度的定量测定
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最基本的依据。
生化诊断:碱性磷酸酶(AKP)
可作为辅助手段。
练习题
1.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定义不包括()
A.骨质变薄
B.骨小梁数量减少
C.骨的脆性降低
D.易发生骨折
E.全身骨代谢障碍疾病
2.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疼痛B.肿胀C.骨折
D.身长缩短E.驼背
二康复评定
1.骨质疏松严重程度评定
2.疼痛评估
3.肌力检查
4.关节活动测量
5.平衡功能评定
6.日常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定
7.其他相关评定
三康复治疗
1989年WHO明确提出防治OP的三大原则:补钙、运动疗法和饮食调节。
康复治疗目标
1.减轻疼痛,松解粘连,增加骨量和骨密度。
2.改善循环,消肿止痛,促进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
3.增强肌力、耐力、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预防摔倒致骨折。
4.改善腰部功能,加强脊柱稳定性,纠正不良姿势。
5.防止废用性改变(肌萎缩、关节挛缩、骨质疏松)和骨量丢失。
6.调节骨的代谢、促进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胃肠道功能,提高营养吸收率。
7.改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一)运动疗法
是骨矿化和骨形成的基本条件,能促进性激素的分泌、改善骨皮质血流量、阻止骨量丢失、促进钙吸收和骨形成。
1.运动方式
2.运动项目
3.运动量
(二)药物治疗
Ⅰ型骨质疏松症:主要是选用骨吸收的抑制剂。
雌激素:首选药物;降钙素;维生素D;钙制剂;双磷酸盐(EHTP)。
Ⅱ型骨质疏松症:主要选用骨形成促进剂。
维生素D;蛋白同化激素;钙制剂;维生素K。
(三)物理治疗
减轻疼痛,促进骨钙沉积
(四)健康教育
1.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减少酒精咖啡的摄入
2.增加户外活动
3.增加富含钙、磷等矿物质饮食
1.骨质疏松防治方法除以下哪项()
A.负重站立B.力量、耐久和协凋性的训练
C.肌肉等长D.等张收缩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