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矫正下肢屈曲、内收挛缩利用PNF技术双下肢对角伸展模式,强调髋、膝伸展,重点训练髋外展、内旋以及膝伸展。(4)移动训练
垫上体重转移训练:用于发病早期,让患者坐在垫上,将体重先转移向右侧,然后再转移到左侧,左右来回摇动。在垫上用臀向后“行走”:也是发病早期的训练。先右臀后移,后左臀后移的活动,与向前行走配合,不仅训练了躯干旋转、体重转移和左右交替的活动,而且也训练了方向的变换。(4)移动训练在垫上跪立平衡:让患者跪立在垫上,治疗师从后、前、左、右施加轻推或拉的力,使之脱离平衡,让患者自己恢复平衡。仰卧位腹肌和躯干旋转训练:仰卧起坐活动可以训练腹肌,由于这种患者腹肌力弱,在坐下时常不能控制躯干而猛然后跌,因此训练腹肌是必要的。双手持手杖或体操棒同时向左右转,可训练躯干的旋转,是患者难以灵活进行的动作。(4)移动训练坐位重心转移和平衡训练:这种患者由于重心转移困难而难于坐直,可训练患者将重心由一臀向一臀转移,手和足的姿势可以帮助平衡。坐位,手足的往复或交互运动:这种运动对将来正确步行和步行稳定性有重要意义。训练时治疗师坐于一侧,患者相对而坐,让患者模仿治疗师的手足交互运动,如患者有困难,可先作双上肢或双下肢的交互活动,然后再作上、下肢同时活动。(4)移动训练上、下肢反向运动:同时训练上、下肢的往复或交互运动以及重心的转移和躯干旋转。上肢翻转交叉再复原:这是同时训练旋前、旋后的动作。这些动作对于患者进行梳洗、用餐等日常生活动作很重要。起始位:双手持棒,但右前臂旋前,左侧旋后;然后翻转,再复原。这种运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一般运动中很难达到的伸展菱形肌和其他肩胛肌的作用。《疾病康复》人民卫生出版社*(5)步态训练1.矫正异常步行姿势2.改善上、下肢协调性训练3.步行训练4.应对“僵冻现象”(6)面肌训练对着镜子练习:1)先微笑露齿,然后将口收拢成吹口哨状。2)将鼻及上唇周围的肌肉皱起,再放松。3)紧闭双目,再睁大,抬起眉毛。4)张大口,左右移动下颔。上述动作起初患者常不能单独完成,可给指示和辅助。颜面部需配合吞咽、表情等训练(7)坐位头、颈、肩活动取坐位可进行头、颈、肩的活动,I、Ⅱ为颈前屈、后伸;Ⅲ、Ⅳ为右、左侧屈;V、Ⅵ为右、左旋;Ⅶ、Ⅷ为左、右大回旋;Ⅸ、X为耸、降肩;Ⅺ、Ⅻ为肩前内收和后展;Ⅻ、卫V为肩前、后回旋。(8)躯干训练背部伸展训练背部旋转训练腰椎屈曲训练腰椎旋转训练躯干侧屈运动(9)语言障碍训练1.唇舌的交替运动2.软腭抬高运动3.发音启动训练4.持续发声训练5.音量控制训练6.音韵控制训练*(10)呼吸训练呼吸运动强调深呼吸,以胸式呼吸为主,强调吸气时扩胸鼓腹、呼气时两手按压胸廓两侧、瘪腹配合呼吸运动,要求患者在呼吸中体会躯干挺直的感觉。练习吹蜡烛、吹气球等提高呼吸功能。*(1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激发患者兴趣,纠正前倾姿势,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捏橡胶泥、拉锯、拧螺丝、写毛笔字、编织等,同时还要进行穿衣裤、穿鞋袜、系鞋带、洗脸、梳头、进食等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建议患者改穿宽松、容易穿脱的衣服或防滑的鞋子,使用辅助具如长柄梳子、防滑垫等。作业疗法由于患者肌张力异常、肢体震颤、平衡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可随病情的进展而逐渐加重。因此,作业疗法的训练分为三个方面1.身体功能障碍2.日常生活能力障碍3.智能和心理障碍物理因子治疗1.头皮电针治疗2.水疗3.热疗4.红外线5.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6.肌电生物反馈康复治疗注意事项(1)康复治疗需与药物疗法等密切结合,以提高疗效。(2)帕金森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均只能减轻症状、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延长病程,而不能改变最终结局。为了尽可能达到上述目的,必须给予长期维持治疗,包括药物及康复治疗,但关键是每日在家中进行必要的训练和避免长期不活动。因此,要求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训练是非常重要的。(3)正确掌握运动量与训练节奏:训练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作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运动量逐步增加,使患者逐渐适应。帕金森病患者因存在震颤和强直,能量消耗多,容易疲劳,故在训练中要特别注意经常间断休息,以防过度疲劳。(4)避免抗阻力运动:因抗阻力运动会引起肌紧张,而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肌紧张后不但消失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