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责任胜于能力
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社会道德上,个体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责任意识,是“想干事”;责任能力,是“能干事”;责任行为,是“真干事”;责任制度,是“可干事”;责任成果,是“干成事”。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当我们在承担一项责任的时候,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也意味着获得回报的权利。本章导读
1人生中的责任2成功需要责任3责任胜于能力目录CONTENTS责任意识培养4
人生中的责任人生在世,每个人肩上都有一份责任,它不是法律规定的,也不是红头文件上写的,更不是别人要求你该怎么做的,而是任何人都避免不了必须去面对,必须去承担的。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压力太大,想要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禅师求教。禅师给了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道路说:“每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中年人就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他背上的篓子装满石头后,禅师问他这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他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禅师于是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因此才会有越来越累的感慨。”中年人又问:“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人生的重负呢?”禅师反问他说:“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家庭、事业、朋友拿出来舍弃呢?”中年人答不上来。禅师又说:“每个人的篓子里所装的,都是自己从这个世上寻求来的东西,一旦拥有它,就要对它负有责任。”第一节
人生中的责任人的责任不是从人的生理需求和本能欲望中自发产生的,也不是上帝规定的,而是由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规定的。归根结底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彼此之间存在着种种社会联系,并对社会和他人承担不同的责任、任务和使命。凡是在共同生活和活动的地方,都有责任和义务存在。但有人只知道索取,不去奉献,这就不符合社会规律。只有奉献了,才能去谈索取。哪有不干活就领工资的?这不是一个道理吗?人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团体和家庭的成员,就负有对民族、国家、社会、团体和家庭的使命、责任和义务,因而也就有对社会和他人履行这些社会义务的责任。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使命、任务与职责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对每个人而言,责任无处不在,责任伴随人的一生,可以说有了生命就有责任。人在社会上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承担并履行相应的责任。正因为有了责任,我们才有了动力。也正因为这种动力驱使我们不断前进,我们才能享受到尽责的快乐。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他们只带了一件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在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第一节
人生中的责任对自己尽责,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最大的敌人其实是你自己”,我们常常会想到这句话,我们能辨别是与非,却常常在“该”与“不该”中徘徊;我们常常会为失败而叹息,却不知在“该”与“不该”的取舍中丢掉了很多尽责的机会。学习上,你是否真的什么事都按老师的要求做了?你是否能在一片喧闹中静心学习?倘若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一定会尝到胜利的果实,因为“天道酬勤”!对家庭负责,享受拥抱温馨的愉悦。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因为家是爱的港湾。我们渴望幸福,就必须明白自己也得对家庭尽责。作为儿女,我们必须做到孝敬父母;作为父母,也得做到关爱儿女,为家庭的生计而努力。如果我们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将会在这爱的港湾中享受无限的温馨:厨房的美食“香飘千里”,客厅的绿茶显现诱人的明绿,书房的我们在“艰苦奋战”……第一节
人生中的责任对社会尽责,享受付出的欢欣。你用你一生赚到的减去这个世界给你的,便是你一生的财富。很多人平平淡淡过了一生,正如我们懵懵懂懂活了这十几年,没有回报给世界,或是接受世界给予的比回报的要多。但也有去西藏支教的大学生们,在接受给予这么多年之后,不甘平淡,毅然选择付出青春,来回报社会,那么从那一刻起,他们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