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
A.心理活动的规律的学科
B.人类行为的科学发展
C.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D.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
2.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感觉、知觉、记忆
C.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
D.自我意识系统
3.皑皑白雪,在晚霞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片红色,但是我们对雪地的知觉仍然是白色。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
A.理解性
B.对比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4.情绪的特点不包括()
A.冲动性
B.较短暂
C.外部表现明显
D.稳定持久
5.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最高层次为()
A.归属与爱
B.自我实现
C.尊重
D.安全
6.气质不具有()
A.易变性
B.天赋性
C.可塑性
D.独特性
7.与肿瘤有密切关系的行为是()
A.A型行为
B.B型行为
C.C型行为
D.D型行为
8.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
A.身体强壮
B.人格完整
C.情绪稳定
D.适应良好
9.心理咨询的基本手段不包括()
A.宣泄
B.领悟
C.帮助选择和决定
D.强化自我控制
10.患者安于已适应的角色,小病大养,该出院而不愿意出院,此时患者的状态被称为角色行为()
A.减退
B.缺如
C.冲突
D.强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心理测验法
2.知觉的特性包括()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情绪情感的功能有()
A.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
C.组织功能
D.信号功能
4.人格的特征包括()
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体性
D.功能性
5.心理应激源包括()
A.躯体性应激源
B.心理性应激源
C.社会性应激源
D.文化性应激源
6.心身疾病的特点有()
A.以躯体症状为主
B.心理社会因素是重要的发病原因
C.与性格有一定关系
D.多数患者有相同的人格特征
7.心理健康的原则包括()
A.心理与环境的统一
B.心理与行为的统一
C.人格的稳定性
D.心理活动的强度
8.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有()
A.信赖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个性化原则
9.患者角色的特点有()
A.减免平日的社会责任
B.有寻求治疗的义务
C.有恢复健康的责任
D.被免除原有的社会角色
10.医患沟通的意义包括()
A.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B.提高治疗依从性
C.获得完整病史资料
D.降低医疗纠纷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医学心理学只研究心理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
2.感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
3.情感比情绪更稳定、持久。()
4.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有好坏之分。()
5.心理应激对健康只有消极影响。()
6.所有的心身疾病都可以找到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
7.心理咨询就是给咨询者出主意、想办法。()
8.患者角色行为缺如指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
9.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10.心理治疗只适用于心理疾病患者。()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答: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心理评估、心理干预方法;研究患者心理活动特点及干预措施;研究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策略。
2.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答:情绪多与生理需要相联系,冲动性强、持续时间短、外部表现明显;情感多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较稳定、持久,以内在体验为主。
3.简述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答:有明确的躯体症状和体征;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排除躯体疾病及神经症等;疾病的发生有一定性格基础。
4.简述医患沟通的技巧。
答:倾听,认真听取患者叙述;共情,理解患者感受;表达,清晰准确表达信息;非言语沟通,运用肢体语言等;引导,合理引导话题方向。
五、讨论题(每题5分,共20分)
1.结合实际,谈谈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答:心理因素可影响免疫系统,长期应激等不良心理致免疫功能下降,易患病。如长期焦虑抑郁可能引发高血压等心身疾病。在疾病发展中,积极心态利于康复,消极心态则阻碍恢复。
2.举例说明如何培养良好的人格。
答:可通过自我教育,如设定目标培养自律。在人际交往中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