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
1.当发生冲突时,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是一种( )的表现。
A、退避 B、顺应 C、接纳 D、妥协
2.以下哪项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
A、需求层次理论 B、期望理论 C、公平理论 D、强化理论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反映了个体( )的重要性。
A、智商 B、情绪 C、个性 D、态度
4.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工作条件、与同级或下级的关系等因素归为()。
A、情境因素 B、保健因素 C、激励因素 D、工作因素
5.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指的是()。
A、形成-规范-执行-动荡-结束 B、形成-动荡-规范-执行-结束
C、形成-冲突-共识-调整-结束 D、形成-冲突-调整-共识-结束
6.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的“一好遮百丑”指的是知觉中的()。
A、晕轮效应 B、相似效应 C、首因效应 D、刻板效应
7.年龄相近、爱好相同、毕业于同一所学校或来自同一个地方等因素有利于人们形成()。
A、命令型群体 B、任务型群体 C、利益型群体 D、友谊型群体
8.经典条件学习的提出者是()。
A、斯金纳 B、班杜拉 C、华生 D、巴甫洛夫
9.对某个体、某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A、调查法 B、个案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10.人的态度和行为应与其角色相一致,这指的是()。
A、角色知觉 B、角色认同 C、角色和谐 D、角色明确
11.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的观点来源于()。
A、现代管理理论 B、霍桑实验结论
C、管理过程理论 D、科学管理理论
12.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构建或完善作出贡献的人物不包括()。
A、泰勒 B、费斯汀格 C、福特 D、甘特
13.员工的动机强度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生产率。这是一种()。
A、中介关系 B、调节关系 C、相关关系 D、因果关系
14.冲突双方为了满足对方部分需要而放弃部分利益,是一种( )的表现。
A、退避 B、顺应 C、接纳 D、妥协
15.以下哪项属于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A、需求层次理论 B、期望理论 C、公平理论 D、强化理论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反映了个体( )的重要性。
A、智商 B、情绪 C、个性 D、态度
17.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个人成就、个人成长等因素归为()。
A、情境因素 B、保健因素 C、激励因素 D、工作因素
18.群体发展在形成阶段的管理重点是()。
A、确定组织目标 B、严格规范各岗位的责权关系并鼓励合理化建议
C、确定群体内部的从属关系 D、稳定群体的工作方式和风格
19.员工抵制“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能是由于破坏了人类知觉的( )。
A、闭合性 B、连续性 C、恒常性 D、接近性
20.具有明确组织结构和工作任务的群体需要有两种类型的领导角色,即( )。
A、任务领导者和社会领导者 B、独裁领导者和社会领导者
C、任务领导者和民主领导者 D、独裁领导者和民主领导者
21.操作条件学习的提出者是()。
A、斯金纳 B、班杜拉 C、华生 D、巴甫洛夫
2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A、调查法 B、个案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23.人在特定场合会出现相应的行为处事方式,这指的是()。
A、角色知觉 B、角色认同 C、角色预设 D、角色明确
24.以感情来维系成员之间关系的群体是()。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实属群众 D、参照群体
25.主持霍桑实验的人是()。
A、亚当斯 B、梅奥 C、艾宾浩斯 D、费斯汀格
26.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某个体的情商,一周前结果是80,一周后结果是130,说明()。
A、该工具效度有问题 B、该工具信度有问题
C、该工具普遍性有问题 D、该个体情商稳定性有问题
判断题
有限理性模型认为人做决策时遵从最优原则。
凝聚力越高的团队,绩效越好。
根据ERG理论,动机是期望、效价和工具共同作用的产物。
与其他组织中的人相比较是引发不公平感的一种来源。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中,只有当低级层次需要完全得到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对人起激励作用。
“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是X理论的主张之一。
头脑风暴法允许参与者对其他成员的看法提出批评性意见。
冲突是企业运行过程中可避免的一种特殊现象。
认知锚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