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坐骨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损伤的检查对于明确损伤的部位、程度等至关重要,通常包括以下几类:
体格检查
-视诊:观察患者步态,是否存在跛行;查看臀部、下肢有无肌肉萎缩,皮肤有无瘢痕、破损等异常。例如,长期坐骨神经损伤可导致小腿后侧及外侧、足部肌肉萎缩,出现小腿变细的表现。
-触诊:触摸坐骨神经走行部位,了解有无压痛、肿块等。如在梨状肌部位有明显压痛,可能提示梨状肌综合征导致的坐骨神经损伤。
-肌力检查:
-踝关节背伸:嘱患者主动背伸踝关节,检查者给予阻力,感受踝关节背伸力量,主要测试胫前肌功能,胫前肌由坐骨神经的腓深神经支配。
-足趾背伸:让患者主动背伸足趾,检查者施加相反方向的力,以评估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的力量,这些肌肉受腓深神经支配。
-踝关节跖屈:患者主动跖屈踝关节,检查者对抗,以此判断小腿三头肌力量,小腿三头肌由坐骨神经的胫神经支配。
-感觉检查:使用棉签轻触患者下肢皮肤,包括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后侧及足部,询问患者的感觉,了解轻触觉是否减退或异常;用大头针轻刺皮肤(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皮肤),检查痛觉;还可通过两点辨别觉等更精细的感觉测试,判断神经损伤程度。
-反射检查:
-膝反射:患者坐于检查床边,双小腿自然下垂,检查者用叩诊锤轻叩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肌腱,正常反应为膝关节伸直。膝反射主要由腰2、腰3、腰4神经支配,但也可作为坐骨神经损伤检查的参考。
-跟腱反射: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检查者将患者足部背伸成直角,然后用叩诊锤轻叩跟腱,正常表现为足跖屈。跟腱反射由坐骨神经的胫神经支配,反射减弱或消失常见于坐骨神经损伤。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可能导致坐骨神经损伤的骨折等骨性病变,如髋关节、骨盆骨折等。虽然X线不能直接显示坐骨神经,但可发现可能压迫或损伤神经的骨骼异常。
-CT检查:对于软组织的分辨能力优于X线,能够清晰显示坐骨神经周围的组织结构,如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肿瘤、囊肿等)对神经的压迫,以及神经走行部位有无血肿等情况。
-MRI检查:是评估坐骨神经损伤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它可以多平面成像,更准确地显示坐骨神经的形态、结构,判断神经是否有水肿、增粗、中断等情况。对于诊断坐骨神经周围的软组织病变,如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鞘膜瘤等有很大价值。
-超声检查: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坐骨神经的走行和形态,可实时观察神经在动态过程中的变化。对于判断神经的连续性、有无局部肿胀、周围有无积液等有一定帮助,且操作简便、价格相对低廉,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神经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EMG):将电极针插入受检肌肉,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情况。在坐骨神经损伤时,可出现插入电位延长、肌肉放松时自发电活动增多;肌肉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降低、多相波增多等表现。通过肌电图检查,还可以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并初步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和时间。
-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分别刺激坐骨神经的不同部位,在其支配的肌肉上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同时测量刺激点与记录点之间的距离,计算神经传导速度。还可刺激神经干,在神经干的其他部位记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损伤时,其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等。此外,F波测定可反映神经近端的传导功能,Hoffmann反射主要用于评估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对于判断坐骨神经损伤的部位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