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神经听力下降
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是一种常见的听力障碍类型,下面从多个方面为你介绍:
定义
指内耳、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等部位发生病变,导致声音的感受、神经冲动传导及听觉信息处理出现障碍,从而引起听力不同程度下降。
常见原因
-先天性因素:遗传因素可导致内耳发育畸形等,造成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母亲在孕期受到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使用耳毒性药物、接触有害物质等,也可能影响胎儿内耳发育。
-后天性因素:
-疾病:如脑膜炎、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可侵犯内耳或听神经;梅尼埃病可因内耳内淋巴积水影响听力;突发性聋病因不明,可能与内耳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有关。
-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及某些抗肿瘤药物等具有耳毒性,使用不当可能损害听神经。
-外伤:头部外伤可能损伤内耳结构或听神经;长期暴露于高分贝环境(如工厂机器轰鸣、长时间佩戴耳机且音量过大),会损害内耳毛细胞。
-衰老: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的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出现老年性聋,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
症状表现
-听力减退:程度不一,可表现为轻度听力下降,对小声或远处声音听不清;也可为重度甚至极重度听力下降,严重影响日常交流。
-耳鸣:耳内出现持续或间歇性的嗡嗡声、鸣声等异常声音,耳鸣可与听力下降同时出现,也可能先于听力下降发生。
-言语识别率降低:患者虽能听到声音,但难以分辨言语内容,理解他人讲话存在困难,尤其在嘈杂环境中更为明显。
诊断方法
-听力测试:纯音听力测试可确定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言语测听能评估患者对言语的理解能力;耳声发射检查可反映内耳功能状态;听性脑干反应测试有助于判断听神经及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
-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或MRI检查,可帮助医生观察内耳、听神经及颅脑内的结构,排查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或其他相关检查,可排除一些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听力下降。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对于突发性聋等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在疾病早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内耳炎症和水肿;还会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和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佩戴助听器:这是一种非手术的听力康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轻、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者。助听器可以放大声音,提高患者的听力水平,帮助其更好地听到外界声音,改善言语交流能力。
-人工耳蜗植入:对于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者,且助听器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绕过受损的内耳毛细胞,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使患者重新获得听觉。
-康复训练:无论是使用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都需要配合听力康复训练,包括听觉训练、言语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提高听觉理解和言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