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神经性耳聋 针灸.doc
文件大小:25.13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小于1千字
文档摘要

神经性耳聋针灸

针灸对于神经性耳聋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益肾聪耳等功效,有助于改善听力。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常用穴位

-局部穴位:

-耳门穴:在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此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能聪耳启闭、清热散风,对耳鸣、耳聋等耳部疾病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听宫穴:位于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处,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刺激该穴可起到聪耳开窍、宁神止痛的作用,是改善听力常用的重要穴位之一。

-听会穴: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属于足少阳胆经。可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聤耳等耳部病症。

-远端穴位:

-中渚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输穴,位于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中渚穴具有清热疏风、通利耳窍的功效,常用于辅助治疗耳鸣、耳聋等。

-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刺激外关穴可帮助调节三焦经气血,对耳部气血不畅导致的神经性耳聋有一定改善作用。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足三里能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为耳部提供充足的气血营养,从而辅助改善听力。

-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肾开窍于耳,刺激太溪穴可滋补肾阴、填精益髓,对于因肾虚引起的神经性耳聋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针灸方法

-针刺时,根据穴位的不同特点和病情的轻重,采用适当的提插补泻、捻转补泻手法。一般留针20-30分钟,期间可适当行针以增强针感。

-通常一个疗程为10-15次,具体疗程和频率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由医生确定。一般每周进行2-3次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神经性耳聋应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进行,确保针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治疗期间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噪音环境,保持心情舒畅,同时可配合药物、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