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三叉神经痛针灸穴位.doc
文件大小:24.73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小于1千字
文档摘要
三叉神经痛针灸穴位
三叉神经痛在中医针灸治疗方面,常选用以下穴位:
循经选穴
-眼部支(第Ⅰ支)痛:多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关,常选穴位有攒竹、鱼腰、丝竹空、天柱、昆仑。攒竹位于眉头凹陷中,能有效疏通局部气血;鱼腰在眉毛中点,可缓解眼部周围疼痛;丝竹空在眉梢凹陷处,对眼部及眉周疼痛有较好疗效;天柱位于项部,可调节经气;昆仑穴在足部外踝后方,能起到循经止痛作用。
-上颌支(第Ⅱ支)痛:与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有关,常用穴位有四白、颧髎、迎香、下关、合谷。四白在眶下孔处,可改善上颌部的气血运行;颧髎在颧骨下缘凹陷中,缓解面部疼痛;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对该区域疼痛有一定效果;下关在耳屏前,可疏通局部经络;合谷是大肠经原穴,“面口合谷收”,能有效止痛。
-下颌支(第Ⅲ支)痛:主要涉及足阳明胃经,常选取颊车、地仓、大迎、内庭。颊车在咬肌隆起处,可缓解下颌部疼痛;地仓在口角旁,能促进局部气血流通;大迎在下颌角前方,对下颌区域疼痛有治疗作用;内庭是胃经荥穴,可清泻胃火、止痛。
辩证选穴
-风寒证:可加风池、列缺,以祛风散寒。风池能疏风解表、通络止痛;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助于驱散风寒之邪。
-风热证:加曲池、外关,以疏风清热。曲池是大肠经合穴,能清热泻火;外关为三焦经络穴,可疏风散热。
-气血瘀滞证:加血海、太冲,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血海可养血活血;太冲为肝经原穴,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阴虚阳亢证:加太溪、行间,以滋阴潜阳。太溪为肾经原穴,可滋阴益肾;行间为肝经荥穴,能清肝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