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三叉神经痛针灸治疗.doc
文件大小:25.46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1.32千字
文档摘要

三叉神经痛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具有一定的疗效,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针灸治疗原则

以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止痛为主要原则。根据患者具体的辩证情况,灵活选用穴位和针刺手法。

常用穴位

-面部穴位:

-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位于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此穴主要针对三叉神经第一支(眼支)疼痛,针刺时宜平刺0.3-0.5寸。

-鱼腰:为经外奇穴,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对三叉神经第一支疼痛效果较好,一般平刺0.3-0.5寸。

-四白:归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部,眶下孔处。常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支)疼痛,直刺0.3-0.5寸。

-下关:足阳明胃经穴位,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对三叉神经第二支、第三支(下颌支)疼痛均有疗效,直刺0.5-1寸。

-颊车:同样是足阳明胃经穴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主要针对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透刺。

-手部及其他远端穴位:

-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位于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面口合谷收”,此穴是治疗面部疾病包括三叉神经痛的常用要穴,可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直刺0.5-1寸。

-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荥穴,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对于胃火上炎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疗效,直刺0.5-0.8寸。

-太冲:是足厥阴肝经输穴、原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可平肝息风、清热利湿,对肝阳上亢引发的三叉神经痛有效,直刺0.5-0.8寸。

辩证选穴

-风寒证:可加风池、列缺等穴位,以疏风散寒。风池针刺时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列缺向上斜刺0.3-0.5寸。

-风热证:配伍曲池、外关等穴位,疏风清热。曲池直刺1-1.5寸;外关直刺0.5-1寸。

-胃火上攻证:可选取内庭、足三里等穴位,清泻胃火。足三里直刺1-2寸。

-气滞血瘀证:加血海、三阴交等穴位,活血化瘀。血海直刺1-1.5寸;三阴交直刺1-1.5寸。

针刺手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

-提插补泻:在疼痛较剧时,多采用泻法,即重提轻插;病情缓解、体质较弱者可使用补法,即重插轻提。

-捻转补泻:泻法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补法为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操作时间短。一般留针20-30分钟,期间可适当行针以增强针感。

治疗疗程

通常每周进行2-3次针灸治疗,10-15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可适当休息2-3天,具体疗程和频率会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及身体反应进行调整。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有一定优势,但病情严重或经过一段时间针灸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配合药物、理疗等其他方法综合治疗,必要时寻求外科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