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操作理论试题
一、选择题
1.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部位是()[单选题]*
A.胸骨中下1/3交界处
B.胸骨中段
C.胸骨上段
D.剑突下
E.胸骨左缘
答案:A。原因:胸骨中下1/3交界处是进行胸外按压的标准部位,这个部位有助于通过按压有效驱动血液循环,而其他部位如胸骨中段、上段、剑突下和胸骨左缘进行按压不能保证按压效果,还可能造成损伤。
2.心肺复苏时,成人胸外按压的深度为()[单选题]*
A.至少5cm但不超过6cm
B.至少3cm但不超过5cm
C.至少4cm但不超过6cm
D.至少2cm但不超过3cm
E.至少6cm但不超过7cm
答案:A。原因:成人胸外按压深度至少5cm但不超过6cm,这个深度范围能在保证按压有效性的同时,减少对胸廓及内部器官的损伤风险,其他深度不符合当前的心肺复苏标准要求。
3.心肺复苏时,按压频率为()[单选题]*
A.100-120次/分钟
B.80-100次/分钟
C.120-140次/分钟
D.60-80次/分钟
E.140-160次/分钟
答案:A。原因:100-120次/分钟的按压频率是经过研究得出的较为合适的频率,能够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频率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心脏泵血功能的恢复。
4.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开放气道的方法不包括()[单选题]*
A.仰头抬颏法
B.托颌法
C.仰头抬颈法
D.按压法
E.牵拉法
答案:D。原因:仰头抬颏法、托颌法、仰头抬颈法是常见的开放气道方法,而按压法不能起到开放气道的作用,牵拉法也不是用于开放气道的正确方法。
5.心肺复苏时,按压与通气的比例是()[单选题]*
A.30:2
B.15:2
C.20:2
D.30:1
E.15:1
答案:A。原因:30:2的按压与通气比例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保证有效的心肺复苏,既能进行足够的胸外按压维持血液循环,又能给予适当的通气支持。
6.心肺复苏操作开始的时间要求是()[单选题]*
A.发现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2分钟内
B.发现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5分钟内
C.发现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立即
D.发现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10分钟内
E.发现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15分钟内
答案:C。原因:一旦发现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操作,时间就是生命,每延迟一分钟,患者的生存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7.以下关于心肺复苏时错误的是()[单选题]*
A.按压时手臂要伸直
B.按压时要依靠上半身的力量
C.按压时可间断停顿
D.按压时手指不应接触胸壁
E.按压时要垂直用力
答案:C。原因:心肺复苏按压过程中应保持连续性,间断停顿会影响血液循环的有效建立,而按压时手臂伸直、依靠上半身力量、手指不接触胸壁以及垂直用力都是正确的操作要点。
8.心肺复苏时,人工呼吸的有效标志是()[单选题]*
A.胸廓起伏
B.腹部隆起
C.听到呼吸音
D.口对口有气体交换
E.患者面色改善
答案:A。原因:胸廓起伏表明有气体进入肺部,是人工呼吸有效的重要标志,腹部隆起可能是通气方法不当造成气体进入胃部,听到呼吸音不确切,口对口有气体交换较难直观判断,患者面色改善是综合复苏效果的体现而非人工呼吸单独有效的标志。
9.心肺复苏过程中,以下哪种情况需要更换按压人员()[单选题]*
A.按压2分钟后
B.按压人员疲劳时
C.按压5分钟后
D.按压10次后
E.按压30次后
答案:B。原因:当按压人员疲劳时,按压的质量会下降,如按压深度、频率等可能达不到要求,此时需要更换按压人员以保证心肺复苏的有效性,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按压次数或时间来更换。
10.心肺复苏的目的不包括()[多选题]*
A.恢复患者呼吸功能
B.恢复患者心跳功能
C.减轻患者疼痛
D.防止脑死亡
E.促进伤口愈合
答案:CE。原因:心肺复苏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功能,防止脑死亡,而减轻患者疼痛不是心肺复苏的目的,心肺复苏也不能促进伤口愈合。
11.进行心肺复苏时,关于环境的要求正确的是()[单选题]*
A.只要是平地即可,无需考虑其他因素
B.应在柔软的床垫上进行
C.应选择在通风良好、安全的地方进行
D.可以在水中进行
E.可在高温环境下进行
答案:C。原因:选择通风良好、安全的地方进行心肺复苏有利于施救者和患者的安全,也能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在柔软床垫上进行会影响按压效果,水中无法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高温环境可能对患者和施救者造成不良影响,不是理想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