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症抢救中医护患的沟通
急诊危重症抢救工作中,医护患沟通是一个至关重要却又极具挑战性的环节。它贯穿于抢救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救治效果和预后,也关系到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良好的医护患沟通能够增强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反之,沟通不畅则可能导致误解、纠纷,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医护之间的沟通
在急诊危重症抢救中,医护人员是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有效的沟通是团队高效运转的基础。
信息共享
急诊医生和护士在面对危重症患者时,需要迅速、准确地共享患者的信息。医生在初步诊断患者病情后,要及时向护士传达关键信息,如患者的主要症状、可能的病因、初步诊断结果以及拟定的治疗方案等。例如,当一名胸痛患者被送入急诊室,医生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初步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应立即告知护士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需要采取的紧急治疗措施,如给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及后续可能需要进行的介入治疗等信息。
护士在患者入院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变化等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医生。比如,护士发现患者的血压突然下降、心率加快,要立即向医生报告,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护士还可以提供一些患者的基础信息,如患者的既往病史、过敏史等,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分工协作
在急诊危重症抢救中,医护人员需要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医生负责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护士则负责执行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进行护理操作等。例如,在心肺复苏抢救中,医生负责指挥抢救工作,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复苏效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除颤、气管插管等操作;护士则负责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药等工作。
在分工的基础上,医护人员还需要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医生进行某项操作时,护士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和配合工作。比如,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时,护士要协助固定患者头部、准备好气管插管所需的物品等。同时,医护人员还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分工和协作方式。如果患者的病情突然恶化,需要增加抢救措施,医护人员要迅速调整工作安排,确保各项抢救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沟通方式
医护之间的沟通方式要简洁、明了、准确。在紧急情况下,口头沟通是最常用的方式。医生和护士在交流时,要使用专业术语,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语言。例如,在报告患者的生命体征时,要准确说出血压、心率、呼吸等具体数值,而不是用“血压有点高”“心率快”等模糊的表述。
除了口头沟通,书面沟通也很重要。护士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措施和护理情况等信息,医生要认真查看护理记录,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诊断和治疗过程。书面记录不仅可以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还可以作为医疗纠纷处理的重要依据。
此外,在一些大型医院的急诊科,还会采用信息化的沟通方式,如电子病历系统、医护沟通平台等。通过这些信息化手段,医护人员可以实时共享患者的信息,提高沟通效率和准确性。
医护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在急诊危重症抢救中,患者家属往往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他们对患者的病情非常关注,也希望能够及时了解治疗进展。因此,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至关重要。
病情告知
医护人员要及时、准确地向患者家属告知患者的病情。在告知病情时,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例如,当患者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时,医生可以向家属解释说:“患者的脑血管堵塞了,导致大脑部分区域缺血缺氧,可能会出现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等症状。”同时,要向家属说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预后情况,但要注意避免过于悲观或乐观的表述。
在告知病情时,医护人员要尊重家属的知情权,让家属了解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可能存在的风险。例如,对于一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医生要向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手术风险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让家属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心理支持
患者家属在面对亲人的危重症病情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无助等情绪。医护人员要给予家属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压力。在与家属沟通时,要保持耐心、和蔼的态度,认真倾听家属的诉求和担忧,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例如,当家属对患者的病情表示担忧时,护士可以安慰家属说:“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治疗患者,目前患者的情况虽然比较严重,但我们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治疗设备,请你们放心。”同时,医护人员还可以向家属介绍一些成功救治的案例,增强家属对治疗的信心。
沟通时机
在急诊危重症抢救中,医护人员要选择合适的沟通时机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在患者刚入院时,医护人员要迅速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在短时间内向家属告知患者的初步诊断和紧急治疗措施。在抢救过程中,如果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要及时向家属通报情况。
例如,当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化时,医生要立即与家属沟通,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