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急诊心脏超声标准操作规范.docx
文件大小:24.64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3.88千字
文档摘要

急诊心脏超声标准操作规范

一、引言

急诊心脏超声作为一种快速、便捷且可在床边进行的检查手段,在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和诊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实时提供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帮助临床医生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为了确保急诊心脏超声检查的质量和规范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特制定本标准操作规范。

二、检查前准备

1.患者准备

-向患者或其家属简要解释检查的目的、过程和可能带来的不适,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患者一般取左侧卧位,角度约30°-45°,充分暴露胸部,必要时可解开上衣。若患者病情不允许左侧卧位,也可采取平卧位进行检查。

2.仪器准备

-选择适合急诊心脏检查的超声诊断仪,一般配备2-5MHz的探头。

-开机预热,调节仪器的增益、时间增益补偿(TGC)、深度等参数,以获得清晰的图像。检查探头的性能,确保探头表面清洁、无损坏。

-准备好耦合剂,保证其温度适宜,避免过冷给患者带来不适。

三、基本切面及观察内容

1.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探头放置位置:将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探头标志指向患者右肩。

-观察内容

-心脏结构:清晰显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观察室壁的厚度、运动情况,注意有无室壁增厚、变薄或节段性运动异常。正常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在舒张末期为8-11mm,且呈协调的向心性运动。

-瓣膜情况:观察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形态、活动。二尖瓣呈双峰曲线,前叶E峰高于A峰,主动脉瓣在收缩期开放,舒张期关闭。注意有无瓣膜增厚、粘连、狭窄或关闭不全等病变。例如,二尖瓣狭窄时,二尖瓣叶增厚、回声增强,开放受限,呈“圆顶状”改变。

-左室腔大小和功能: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正常LVEDD男性为45-55mm,女性为35-50mm;LVESD男性为25-37mm,女性为20-35mm。通过Teichholz公式或Simpson法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LVEF应大于50%。

2.胸骨旁短轴切面

-心底短轴切面

-探头放置位置:在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基础上,将探头逆时针旋转90°,使探头标志指向患者左肩。

-观察内容:显示主动脉根部、肺动脉、左右心房和三尖瓣。观察主动脉根部的内径、形态,正常主动脉根部内径在20-37mm之间。注意肺动脉有无增宽,肺动脉瓣的活动情况。同时观察左右心房的大小和三尖瓣的形态、活动,判断有无三尖瓣反流等病变。

-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

-探头放置位置:将探头向下平移,使图像显示二尖瓣口水平。

-观察内容:观察二尖瓣的形态和开放情况,呈鱼口状。同时观察左室壁各节段的运动情况,可将左室壁分为前壁、后壁、侧壁、下壁、前间隔和后间隔6个节段,评估有无节段性运动异常。

-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

-探头放置位置:继续向下平移探头,显示乳头肌水平。

-观察内容:清晰显示乳头肌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注意乳头肌有无增厚、萎缩或断裂等病变,乳头肌功能异常可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同时观察左室壁各节段的运动情况。

-心尖水平短轴切面

-探头放置位置:进一步向下平移探头至心尖水平。

-观察内容:观察心尖部心肌的厚度和运动情况,心尖部心肌相对较薄。判断有无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室壁瘤表现为心尖部局部心肌变薄、向外膨出,运动减弱或消失。

3.心尖四腔心切面

-探头放置位置:将探头置于心尖搏动处,探头标志指向患者左肩。

-观察内容

-心脏结构:清晰显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和房间隔、室间隔。测量左右心房和心室的大小,正常左心房内径在收缩末期不超过40mm,右心房内径在收缩末期不超过35mm。观察房间隔和室间隔的连续性,判断有无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

-瓣膜情况:观察二尖瓣和三尖瓣的形态、活动及有无反流。二尖瓣和三尖瓣在舒张期开放,收缩期关闭。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检测瓣膜反流的程度,一般将反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心功能评估:可以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容积和射血分数,该方法准确性较高。同时观察心室壁的整体运动情况,评估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4.剑突下四腔心切面

-探头放置位置:将探头置于剑突下,探头标志指向患者头侧,适当调整角度和深度。

-观察内容

-心脏结构:显示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和房间隔、室间隔。该切面对于观察房间隔的完整性更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