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导向)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上册)
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
教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
核心素养聚焦:
-抽象能力:从“平均分”的生活经验抽象出分数概念,建立“部分与整体”的数学眼光
-推理意识:通过操作、比较理解分数意义,感悟“等分份数与每份大小”的逻辑关系
-应用意识:能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均分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联
二、学情分析
(一)认知基础
-已有经验:学生已掌握“平均分”概念(如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2个),能解决简单的均分问题
-认知难点:对“一个物体的均分”向“一个整体的均分”过渡存在思维跳跃,易混淆“等分份数”与“每份数量”(如认为“把蛋糕分成3份,每份就是1/3”而忽略“平均分”前提)
-学习特点:喜欢动手操作(如剪纸、拼图),对生活情境(分食物、玩具)有强烈代入感,但抽象概括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维度具体目标
数学眼光(抽象能力)1.能从“分披萨、分蛋糕”等生活场景中抽象出“平均分”的数学本质2.理解分数“1/2、1/3”的意义,能用图形、语言描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数学思维(推理意识)1.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发现“等分份数越多,每份越小”的规律2.能判断“哪些分法能用分数表示”,说理时做到“有理有据”(如“因为不是平均分,所以不能用1/4表示”)
数学语言(应用意识)1.能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的句式描述分数意义2.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分数(如“一块巧克力平均分成8份,3份是它的3/8”)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是分数的前提,掌握分数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难点:建立“分数是平均分的结果”的本质认知,区分“具体数量”与“分数关系”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材料
-学具:圆形/正方形纸片(每人3张)、剪刀、彩色笔
-任务单:《分数探索记录单》(含“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三个板块)
(二)教师资源
-情境素材:披萨、蛋糕、巧克力等实物图片(PPT动态演示)
-评价工具:“思维可视化”贴纸(用于记录学生说理过程)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生活中的“分一分”(5分钟)
1.问题激活经验
-出示图片: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几个?(2个,复习“平均分”)
-升级问题:1个披萨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学生可能说“半个”“一半”)
-引出课题:数学中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半”,今天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2.冲突引发思考
-追问:如果把披萨分成2份,每份都是1/2吗?(出示不平均分的图片)
-明确: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板书“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在操作中建构分数概念(25分钟)
1.直观感知:认识1/2
-动手操作:用圆形纸片代表披萨,折出它的1/2,并用阴影表示
-语言建模:
-示范:“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学生模仿:用正方形纸片折1/2,边操作边说“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辨析深化:展示学生作品(有平均分/不平均分),讨论“哪些能用1/2表示?为什么?”
2.类比迁移:认识1/3、1/4
-自主探索:
-任务:把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写作()
-记录:在任务单上画出分法,填写“分数名称”“分数写法”
-对比发现:
-展示不同分法(横分、竖分、斜分),强调“分法不同,只要平均分,每份都是1/3”
-观察比较: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每份大小有什么变化?(渗透“分母越大,每份越小”)
3.符号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
-结合1/2、1/3的写法,介绍“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
-趣味记忆:“分母在下打地基,分子在上戴帽子,分数线是分界线”
三、巩固应用:在生活中理解分数(10分钟)
1.基础应用:判断能否用分数表示
-出示图片:
-图1:一个西瓜切成3块(不平均分)→不能用分数
-图2: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4
-要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理,粘贴“思维可视化”贴纸记录关键词(如“平均分”“3块≠3份”)
2.生活迁移:寻找身边的分数
-举例示范:“数学书封面是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学生分享:“一块巧克力平均分成8份,1份是1/8”“一周7天,1天是1/7”
四、课堂小结:在反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