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线与河滩修复的工程技术
岸线与河滩湿地的修复以生态型堤岸为主,削减防洪等水利工程设施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持水域与陆地生态系统过渡的连续性和可渗透性,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完善,加快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1生态堤岸的类型
生态堤岸不仅指拥有茂盛植被的自然河岸,还包括具有肯定工程构造的的自然人工堤岸。依据人工干扰程度与构造材料所占的比重,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自然原型堤岸:运用自然物质形成坡度较缓的水系护岸,按土壤自然安息角进展放坡,并按每层厚250300mm逐层夯实,面层种植植被或铺设细砂、卵石,形成草坡、沙滩或卵石滩,利用植被的兴旺根系来稳固堤岸,增加其抗冲刷、保护河堤的力量。
自然原型堤岸建设中,河滩坡度、材料和植被群落的组建是技术核心。在操作时,需要考虑水深、流速、水位变化、河床材料等影响因素,依据水生生境的进化过程和演替规律,构建由沙石滩一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一陆生植物等组成的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多姿多彩的河岸生境和层次。
自然型堤岸:不仅仅依靠植物护岸,还承受自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力量,如在坡脚承受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设有鱼巢)等护底。或者在护岸植被成型以前,利用自然可降解材料护岸,保证植物在长成前不受水流侵
蚀。自然型堤岸工程设计一般都较为隐蔽,或在水下,或埋于种植土中,外表和自然原型堤岸无很大差异。其上筑有肯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自然性堤岸还可以试验性的承受一些自然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椰壳、黄麻、稻草等。在堤岸植被成型以前可以防洪护堤,当植被长成并可以护堤时,这些材料已经降解,回归自然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也可以成为自然性堤岸的材料,女口一些拆迁后的建筑垃圾可以填进石笼,也可以成为护堤的主要材料;还可以将废弃的轮胎应用于堤岸中。
生态构造型堤岸:为确保一些河段较大的抗洪力量,利用一些钢筋混凝土、
耐水圆木、金属框架等材料为河堤主要构件,结合一些水生植物护堤。主要承受的有混凝土构件护堤,利用预制的混凝土构件建筑河堤,在构件内种植水生植物,使堤岸具有肯定的透水性。
以上三种生态堤岸类型,每种类型依据其材料的特性,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实际应用中要因地制宜,与护岸植物配制相结合,以当地材料为主,以自然生态的理念与技术进展护岸的生态修复与重建。
2、生态堤岸的主要模式(1)自然原型堤岸
自然原型堤岸以自然河流堤岸形态为原型,在确保防洪安全的根底上,努力制造出具有丰富自然的水边环境。一般应用于水流较缓的河段,如郊区乡村、冲积平原、河漫滩等河段。需要河流自然曲折的状态,增加水岸线长度,并可以依据不同物种需要将河岸改造成平缓型、陡峭型、泥泞型等多种类型。关于河道恢复的措施是多样化的,主要有重建深潭和浅滩、恢复被裁弯取直的河段、束窄过宽的河槽、撤除混凝土堤岸等。
在河道的不同形态处可以设计不同的植被景观,如河道的凸岸,可以设计成水上森
林的形式;在凹岸,可以形成水草密布的水湾形式;河中孤岛,可形成水上森林等。河道的凹凸曲折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植物供给了多种生存环境,并制造出多样的景观。
瓯江流域自然原型堤岸主要承受以下几种模式:A、枫杨、银叶柳河湾
在河湾、季节性河道等湿地内,以枫杨、银叶柳、南川柳等为基调,通过浮叶植物
+直立水生植物+乔灌密林的配植,形成直立水生植物群落从岸上始终延伸至水中、物种丰富、自然野趣的河岸形态,对水中污染物的沉淀、吸附、转化有较强的效果。
主要适用场所:
有圩内侧的河滩湿地,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水湾。主要使用的植物种类
岸边林:银叶柳、枫杨、南川柳、乌柏、榆、鸡爪械、柞木、樱花等直立水生植物:黄菖蒲、燕子花、香蒲、菖蒲、灯心草等
浮叶植物:荇菜、睡莲、金银莲花等B、南川柳、枫杨堤
以耐水、喜水、成活率高的自然状态的南川柳、枫杨林为特色,种植于河流两岸。种植柳树是河流治理法中最一般,最常用的方法,成活后的柳树根部伸展且致密能压稳
河岸,保护河岸的力量强,穿插的根系又为水生生物供给了丰富的生境。南川柳、枫杨下以自然草地、灌丛为宜。
主要适用场所:
乡村冲积平原河段防洪固堤主要使用植物种类:
岸边林:南川柳、枫杨、南川柳、银叶柳、榔榆、榆、杞柳等水生植物:莎草、水蓼、两栖蓼、千屈菜等
C、斑茅、白芒河滩
在自然暴露的河滩和采砂后的沙石滩,从瓯江其他河段移植植株或取来含有植被及昆虫种子的表土,促进斑茅、白芒等群落的发育,改善河滩土质,形成大片野趣的荒草滩,为鸟类供给自然的生境,但要掌握范围,以免造成水面萎缩,影响行洪断面。
主要适用场所:
采砂后的河岸、水流较缓的圩滩水边主要使用的植物种类:
岸边林:斑茅、白芒、毛竹等D马尾松、香樟树林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