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生物学实验课前及课后教学策略.docx
文件大小:40.99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3.92千字
文档摘要

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生物学实验课前及课后教学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广陵实验初级中学江苏扬州225000)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及态度责任四个方面。从本质上看,核心素养是为了满足未来个人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为有效落地核心素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驱动学生科学思维、关键能力的逐步提升。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要深刻理解学习材料之间、新旧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生物学深度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行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并且在掌握过程中能够批判性地看待生物学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生物学问题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创新性手段。深度学习与生物学核心素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指向学生学会学习和高阶思维。因此,在生物学实验课中创新实践深度学习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下文研究了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生物学实验课外有效教学策略。

Trigwellt认为优异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深度学习效果达到更优。根据赫尔巴特的“管理论”思想,儿童的天性中有一种不服从的烈性,如果不加干涉和引导,任其自然成长,就难以承担起社会责任。教育就是要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持续不断地保持干预,使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参与者。从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来分析,课堂管理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和谐适宜的环境,熏陶、诱发、重塑学生的元认知结构。从显性效果来看,课堂管理使一切教与学的行为或活动都有目的地展开,学生在明确任务驱动下分工合作、思维碰撞、解决问题,构建核心概念,提升关键能力。

初中学生参与生物学实验课的热情高,但课堂纪律混乱,学生表现参差不齐,课堂难以把握;有些实验课逐渐成了优等生展示的平台,学困生参与率不高,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参与实验的动机弱化。为此,下面将聚焦课前实验小组的创建,以“2+1”课堂管理模式充分激发学生自主管理潜能,通过教学环境驱动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案例1】“2+1”课堂管理模式旨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动机,让学生既是课堂的参与者,又是课堂的管理者,强化课堂管理力量,突破传统课堂中教师难以顾全的困局。“2+1”课堂管理中的“2”指每个实验小组2名学生;“1”指2个实验小组合成1个大组,1名组长参与大组内部成员的管理。在组织管理层次,组内设置不同分工,其中组长负责成员分工、纪律管理和学习任务分配;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成员的表现、实验现象、生成的问题及其他小组的综合表现;交流展示员负责本组优秀成果的展示及科学写作;实验监督员负责监督组内各分工成员是否按规定开展本职工作。组内成员定期对调,保证所有学生均有不同分工的体验。在小组评价层次,课堂指向全员参与、分工合作、问题生成和真实记录。

分析与反思:特里格威尔和普洛瑟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清晰的目标和自主性的教学有关。“2+1”课堂模式直接让学生自主管理,明确的任务分工能驱动不同学生承担不同角色,分别指向科学写作及沟通表达能力、科学观察及准确描述现象的能力、自主合作及客观评价能力。这些角色体验既是明确任务驱动,也是评价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务,为深度学习创造和谐环境。学业评价促发展是新课标的基本课程理念之一。在该模式中,通过开展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指导辅助总评的多层次评价,聚焦课堂活动及学习主体,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管理自觉性。

从学习过程来看,深度学习是基于证据和逻辑,综合运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方法,在分析认知冲突、辨析迷思概念及分析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碰撞、质疑、批判,从而完成核心概念构建及关键能力提升的过程。从学习目标来看,深度学习直接指向高阶思维和必备品格,强调知识生成及内在逻辑关系而非机械记忆。深度学习需要进阶任务驱动,需要精准分析学情、指向核心素养目标,给学生搭建思维发生、发展的“脚手架”,逐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及评价能力。

【案例2】“学习和使用显微镜”是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核心,是构建“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这一大概念的基础。新课标中相应的学业要求和教学策略建议均提出,教师应提供丰富的生物材料,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制作临时装片,观察识别细胞的结构并分析成像不佳的原因等。基于深度学习理念,教师在课前对该实验教学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开展“我的实验材料我准备”的活动(表1),将课堂教学前置,通过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单驱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

表1实验材料准备任务单

分析与反思:深度学习与任务驱动密切相关,难度梯度的学习任务是深度学习的途径之一。在本案例中,任务1的完成需要学生运用比较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