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准确说出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时期各项政策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学会评价唐太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分析唐朝建立的背景,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借助史料分析,提高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解读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锻炼其合作学习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政策对唐朝繁荣的促进作用,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中汲取智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唐朝的建立过程和基本史实;“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贞观之治”各项政策措施的内在联系及综合影响;客观评价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展示有关唐朝建立的图片,并在屏幕上展示相关文字
介绍。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展现了隋末唐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隋末的乱世中,李渊和李世民父子顺势而起,最终建立了一个辉煌的朝代——唐朝。那么,唐朝是如何建立的呢?它的建立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去探寻唐朝建立的历程和它早期的辉煌。”
二、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
1.?教师利用时间轴和地图,生动地讲述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概况。
教师:“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穷奢极欲,滥用民力,开凿大运河、三征高句丽等一系列浩大的工程和军事行动,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急剧激化。于是,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形成了众多的起义军。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李渊父子也看到了机会。”
教师展示李渊的画像,介绍李渊的身世、职位以及起兵反隋的经过。
教师:“李渊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世袭唐国公。在隋末大乱时,他任太原留守。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打着尊隋的旗号,一路南下,直逼长安。”
教师在地图上标注李渊起兵的路线和重要地点,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教师接着讲述李渊进入长安后的情况。
教师:“李渊进入长安后,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己则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李渊随即废掉杨侑,自己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改元武德,李渊就是唐高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唐朝建立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唐朝的建立结束了隋末以来的混乱局面,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它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和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那么,唐朝建立后,又迎来了怎样的发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
1.?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画像,介绍其生平经历和继位过程。
教师:“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中功勋卓著。在唐朝建立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继续领兵出征,先后平定了薛举、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后,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元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教师讲述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
政治上,教师:“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别负责具体的政务。这种制度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省六部制的简单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其结构和运行机制。
经济上,教师:“唐太宗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他多次减免租税,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同时,他还推行均田制,让农民有田可种,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法律上,教师:“唐太宗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他强调法律的公正和公平,反对严刑峻法,注重通过教育和感化来预防犯罪。”
3.?教师分析唐太宗这些治国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同学们,我们可以看到,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措施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是核心,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是为了建立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保障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这些措施共同作用,使得唐朝在贞观年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社会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