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兴衰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内容分析】
以时间轴及知识点中的逻辑关系为主线索,让学生了解从西汉灭亡到东汉灭亡这两百多年间的朝代兴替、社会状态。主要了解东汉王朝从公元25年刘秀建立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汉,长期统治中国195年,是中国又一重要的封建朝代。东汉建立以后,汉光武帝刘秀针对西汉末年及新莽时期严峻的社会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安定民心,重整秩序,社会状况整体好转,史称“光武中兴”。东汉中期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母后临朝,外戚专政,幼帝成年以后又往往依靠宦官诛杀外戚夺回政权,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恶性循环。在这些内斗中,东汉逐步走向衰亡,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直至曹丕篡夺东汉政权,中国历史走入下一个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其认知水平、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又接触历史学科不久,学习方法尚难掌握。因此,在讲课中教师适当运用音像、图片、材料资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激发学生兴趣,适当选取文字资料(注意难易程度、与授课内容的契合度及对于学生的吸引程度),帮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此外,创设情境,尝试让学生自主推导出历史现象可能产生的影响,加深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性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东汉建立的相关情况,能说出“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及表现;了解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形成过程和危害;知道黄巾起义的原因、经过、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提高获取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表格、视频、材料等多种历史素材的学习,学生初步认知和解读相关历史信息;
(3)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政治动荡对国家兴衰重要影响,从而认识到发展民生对于稳定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光武中兴的措施
2.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影响。(这部分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比较难理解,由于学生对东汉历史缺乏了解,难以将历史现象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因此需要借助图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从而突破难点。)
【方法与媒体】
讲解法、引导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等。
【设计理念与思路】
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问题探究式等方法,以及多种教学手段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识图、分析、比较、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导
入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课
堂
小
结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东汉的兴衰》,思考西汉后期严峻社会问题,并注意在西汉灭亡后建立了哪些朝代?建立者又是谁?
讲述:汉武帝驾崩以后,西汉王朝开始由盛转衰,朝政越来越腐败,社会越来越动荡
师生问答互动:在西汉灭亡后建立了哪个朝代?建立者是谁?那么新朝灭亡后建立了哪个朝代呢?建立者又是谁?从而引出本课—《东汉的兴衰》
一、新朝、东汉的建立
学生齐读本课学习目标
讲述引导:讲授刘秀身份背景,并以刘秀的生平经历自然引出公元9年王莽建新、西汉灭亡,并在讲授王莽时自然提到“外戚的含义”。通过王莽改制后的社会情况: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并使学生认识到新朝灭亡的原因。
由新朝的灭亡过渡到东汉建立,并且由西汉都城长安迁到东汉都城洛阳的图片方位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东汉的名称。
教师提问总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
时间: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建立者:刘秀
二、光武中兴
教师提问光武帝刘秀在东汉初期面临着什么样的局面呢?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田畴芜秽”
—《后汉书·桓冯列传》
并让学生尝试进行翻译(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让学生进行翻译)
教师总结翻译材料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做材料题的能力(关键字词推断法)
展示译文:
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严重。人民流离失所,村落成了废墟,田地荒芜。
教师提问并展示材料:汉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又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的?(以此引出本课重点—光武中兴)
第一组材料:
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