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1-5《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文件大小:28.1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2.92千字
文档摘要

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课模板

课题

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

课时

1

所在教材与单元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诗歌以浩荡离愁白日斜的视觉意象开篇,吟鞭东指即天涯的天涯既指地理距离,更喻人生境遇的转折。重点解析落红的隐喻系统:既是辞官离京的生命隐喻,又是化作春泥的奉献象征。可设计意象解码活动,让学生拆解落红-春泥-花的生态循环链条,体会龚自珍哀而不伤的语言张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诗歌呈现现实困境-精神超越的辩证思维结构。需引导学生从离愁的个人情感,到更护花的生命觉醒,理解诗人突破个体局限的思维跃迁。难点在于把握化作的动态过程,可结合龚自珍变法思想,开展改革者的自我牺牲主题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白日斜的苍凉色调与落红的明艳色彩对比,构建出悲壮美的审美意境。建议组织诗画重构活动,让学生用现代艺术手法表现落红护花的意象,体会传统诗歌以景结情的美学特质。重点分析更字的递进作用,感受情感从低沉到昂扬的升华过程。

【文化传承与理解】

重点解析晚清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结合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的革新精神,理解诗歌中的家国情怀。难点在于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时代精神,可联系魏源《海国图志》的启蒙思想,对比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盛唐气象,建立文化认知坐标系。

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突破建议: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展示清代京城送别场景,结合《龚自珍全集》开展深度阅读;设计生命价值坐标轴思维工具,标注诗句对应的精神境界;通过假如我是龚自珍书信写作活动,实现从文本理解到文化认同的转化。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新课教学

一、课程导入与背景介绍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在正式进入诗歌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有的同学可能会说,离别是伤感的;有的同学可能会说,离别是期待重逢的。那么,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又是如何表达他的离别之情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龚自珍的内心世界。

作者与背景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龚自珍。龚自珍是清代的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变革的时期,目睹了清朝的种种弊病,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他的诗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情感表达。

接下来,我们再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己亥年,也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思绪万千,就写下了315首七言绝句,这组诗就叫《己亥杂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首是其中的第五首,是他辞官离京时所作。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那样的情境下,诗人会有怎样复杂的心情呢?

二、诗歌朗读与初步感知

诗歌朗读:

现在,我们先来一起朗读这首诗。请大家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几遍)

初步感知:

通过朗读,大家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感知。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呢?请大家结合课本,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这首诗主要写了龚自珍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情感。前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离愁别绪和失落感;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依然关心国家和社会,愿意像落花一样,即使自己离开了官场,也要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诗歌解析与深入理解

前两句解析:

我们先来看前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形容愁绪的无边无际,诗人离开京城,心中满是离愁,这离愁就像江水一样浩浩荡荡。这里的“白日斜”既指时间已晚,夕阳西下,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无奈。

“吟鞭”指诗人的马鞭,“东指”就是向东,诗人要回到东边的家乡。“即天涯”表示从此就远离京城,如同到了天涯海角一般。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那种失落和对未来的迷茫。

后两句解析:

接下来,我们看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就是落花,这里的落花并不是无情的,它飘落之后,会化作春天的泥土,来滋养新的花朵。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落花,实际上蕴含着诗人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诗人虽然辞官,但他依然关心国家和社会,愿意像落花一样,即使自己离开了官场,也要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艺术手法分析: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前两句借白日西斜、天涯路远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后两句则借助落花这一事物,表达了自己虽脱离官场却依然心系国家的志向。这种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四、诗歌情感与哲理探讨

情感探讨:

通过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