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与交流》教案设计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冀美版
授课类型
综合探究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冀美版七年级下册《展示与交流》这一课题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对前面所学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与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本课题通过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教材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作品案例,涵盖了绘画、手工、设计等多个领域,为学生的展示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和思路。同时,教材还设置了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如作品策划、展示布置、交流评价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术创作和展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此外,本课题还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将美术作品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和艺术修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美术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在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逐渐鲜明,自我意识增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在展示与交流活动中,他们希望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然而,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有限,在展示和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紧张、不自信等情况。此外,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比较明显,有的学生美术基础较好,创作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展示与交流活动中有所收获。
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美术作品展示与交流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包括展示空间的设计、作品的布置、标签的制作等。
2.掌握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从作品的主题、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策划、组织和参与美术作品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2.在展示与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对美术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展示与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示能力。
3.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美术作品展示与交流的基本形式和方法,能够合理地布置展示空间和安排作品。
2.学会运用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信地参与展示与交流活动。
4.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汲取灵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1.如何根据作品的特点和展示空间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创意的展示设计和布置。
2.怎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进行有深度、有个性的评价。
3.如何解决学生在展示与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紧张、不自信等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才华。
4.如何在展示与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美术作品展示与交流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2.演示法: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展示空间的设计、作品的布置等过程,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4.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策划、组织和参与美术作品展示与交流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示案例和相关教学资料。
2.展示道具,如展示架、展板、标签、灯光等,用于模拟展示空间。
3.学生的美术作品,包括绘画、手工、设计等不同类型的作品。
4.制作标签和宣传海报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大型美术展览的精彩图片和视频,如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画廊的开幕活动等,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展览的展示形式、作品布置和现场氛围,提问学生:“这些展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们想不想也举办一个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展览?”
3.展示一些学生在之前美术课上创作的优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