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来源
本教学内容源于初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以地方传统美术文化为核心展开。结合初中美术教材中民间艺术、非遗文化相关章节,选取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美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皮影、刺绣等作为教学素材。同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艺术元素,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探寻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理解传统美术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
二、课时安排
2课时(每课时45分钟,共90分钟)
三、教学目标(基于五个核心素养)
1.图像识读: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传统美术作品,识别其中的造型、色彩、图案、工艺等视觉元素,理解这些元素所承载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准确解读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2.美术表现:学生掌握传统美术的基本表现技法,如剪纸的折叠与剪裁、泥塑的塑形与装饰等,能够运用所学技法创作具有传统韵味的美术作品,用艺术语言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3.审美判断: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传统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从历史价值、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评价传统美术作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审美标准。
4.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传承传统美术技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个人创意,对传统美术形式进行创新实践,创作出既保留传统精髓又具有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文化理解: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美术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认识到传统美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当地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美术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2.掌握传统美术的基本表现技法和创作方法。
3.理解传统美术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培养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
(二)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美术作品中抽象文化符号的含义,突破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认知隔阂。
2.如何在创新实践中平衡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意,避免过度创新导致传统韵味的流失,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五、教学过程
(一)神秘宝盒启新程——开启寻根之门
1.创设情景
上课伊始,教师怀抱一个装饰着传统纹样的古朴宝盒走进教室,神情神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宝盒,里面藏着我们文化的‘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根’孕育出了无数璀璨的艺术之花。大家想不想知道宝盒里究竟有什么?”
2.提出问题要求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尝试打开宝盒,宝盒内放置着当地传统剪纸、小泥塑、皮影人偶等小型传统美术作品。展示作品后,教师提问:“看到这些作品,大家有什么感受?有没有
在哪里见过类似的艺术形式?猜猜它们可能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和文化?”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3.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剪纸的图案好漂亮,过年的时候家里贴的窗花好像就是这样的。”“这个小泥塑看起来很可爱,感觉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代小人有点像。”对于文化寓意的猜测,学生可能回答得比较模糊或不准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顺势引出课题:“这些作品都来自我们的传统文化,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寻根之旅’,探寻传统美术文化的奥秘。”
4.设计意图
通过神秘宝盒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以直观的作品展示引发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初步兴趣,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文化长廊览瑰宝——探寻传统之美
1.创设情景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精心制作的“文化长廊”虚拟场景,说道:“同学们,现在我们一同走进这条充满魅力的文化长廊,这里陈列着各地极具特色的传统美术瑰宝。”长廊中依次展示剪纸(如陕西剪纸、广东剪纸)、泥塑(如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刺绣(如苏绣、湘绣)等丰富的传统美术作品图片及视频资料。
2.提出问题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思考:“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作品,它们在造型、色彩、图案上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有什么联系?例如,为什么有的剪纸图案多为花鸟鱼虫,而有的刺绣色彩如此鲜艳?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种感兴趣的传统美术形式进行深入讨论,稍后派代表分享你们的发现。”
3.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学生可能会发现:“陕西剪纸的线条很粗犷,图案大多是一些动物和人物,可能和当地质朴的生活环境有关。”“苏绣的针法特别细腻,色彩过渡很自然,这和江南水乡细腻温婉的风格很像。”在探讨文化联系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引导和补充,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作品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