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025春新版本).docx
文件大小:2.65 MB
总页数:329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6.57万字
文档摘要

教学设计(教案)

版本:2025春人教版

年级:七年级上册

科目:初中数学

学校:实验中学

教师:XXX

时间:2025年2月

第1页共442页

7.1.1相交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初步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去求一个角的度数.

3.掌握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线(∠1与∠2互补),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教师问:类比∠1和∠2,看∠1和∠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答:这两个角的两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有相同的顶点.

教师总结:如图,∠1与∠3有一个公共顶点0,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2)

两直线相交

分类

位置关系

定义

∠1和∠2,

∠2和∠3,

∠3和∠4,

∠4和∠1

1.有公共顶点

2.有一条公共边

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邻补角

∠1和∠3,

∠2和∠4.

1.有公共顶点

2.没有公共边

对顶角

3.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考点1:对顶角的判断

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出示课件13)

B

CD

C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

解析: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

答案:D.

出示课件14,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

答案:(1)(2)(3)不是,(4)是.

2.出示课件15-17,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

教师问: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因而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如图所示,∠1与∠3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答:猜想:∠1=∠3.

教师问:你能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来验证∠1与∠3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答:因为∠1+∠2=180°,∠3+∠2=180°,所以∠1=∠3.

教师问:∠1与∠3互为什么角?

学生答:互为对顶角.

教师问:由此你能猜想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学生答:猜想:对顶角相等.

教师问: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

师生一起解答:

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0点(如图),

求证:∠1=∠3,∠2=∠4.

证明:因为直线AB与CD相交于0点,所以∠1+∠2=180°,∠2+∠3=180°,所以∠1=∠3.

同理可得∠2=∠4.

教师问:您能利用几何语言描述一下对顶角的性质吗?

示课件19)

学生答:

符号语言:

因为直线AB与CD相交于0点,所以∠1=∠3,∠2=∠4.

教师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8)

两直线相交

分类

位置关系

名称

数量关系

∠1和∠2,

∠2和∠3,

∠3和∠4,

∠4和∠1

1.有公共顶点

2.有一条公共边

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邻补角

邻补角互补

∠1和∠3,

∠2和∠4.

1.有公共顶点

2.没有公共边

3.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考点2:利用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出

由∠1和∠2互为邻补角,得x+3x=180,

所以x=45,则∠1=45°,

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3=∠1=45°.

出示课件22-24,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

考点3:利用隐含条件求角的度数

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0,∠1=40°,∠BOC=110°,求∠2的度数.(出示课件25)

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

解:因为∠1=40°,∠BOC=110°(已知),

所以∠BOF=∠BOC-∠1=110°-40°=70°.

因为∠BOF=∠2(对顶角相等),

所以∠2=70°(等量代换).

总结点拨:隐含条件“对顶角相等”.

出示课件26,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给出答案.

教师:学了前面的知识,接下来做几道练习题看看你掌握的怎么样吧.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7-36)

练习课件第27-36页题目,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