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课件(新教材).pptx
文件大小:1.79 MB
总页数:3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2.58千字
文档摘要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结合课文实例,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

利用写作实践,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联系相关要求,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说明顺序,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一】利用下面的材料(材料见教材P132、133),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性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坎儿井——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坎儿井,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其结构主要由竖井、井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挖坎儿井,首先要预判什么地方地下有水,然后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好一系列竖井。从山地起挖点到盆地绿洲出水口,开挖线平均长度在3000米以上。其间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挖多深,这都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井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其作用是在地面下将挖好的竖井连通起来。由于井下渠道开挖只能靠点油灯作业,所以井下渠道的挖掘工作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深层地下水由井下渠道引流,变成浅层地下水,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区。人们在需要水的地方挖好水渠把它引出地面,这就是明渠。同时,人们在地表修建涝坝,根据需要将水引至农田灌溉。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因而渠道里的水量常年稳定。;坎儿井,凝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不仅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坎儿井的特征有很多,所给材料涉及了坎儿井的环境、建造原因、原理、来历、作用、技术难度、历史地位、今昔对比和现状等诸多方面。本文紧扣坎儿井是“井、渠结合”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整合所给材料,先总后分、由主到次、有详有略地进行介绍,既清楚,又易懂。;【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特殊的功能。写一篇说明性文章,向大家介绍某一建筑。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思维导图;永恒的印记

——走进郑州二七纪念塔;二七纪念塔,是郑州的地标性建筑,全名???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坐落于郑州市二七区的二七广场,是为了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遭到北洋军阀层层阻挠,为争人权、争自由,总工会决定2月4日从郑州开始,举行京汉铁路全线总罢工。;屹立于中原大地的二七纪念塔,占地总面积352平方米。塔式新颖独特,雄伟壮观,是形制独特的仿古连体双塔。俯视来看,塔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全塔总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的基座为三层石栏环绕阅台,塔身为11层,每层均有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盖顶,外表装饰有白色干粘石,各层各面均镶嵌红漆方形格窗。远远望去,有一种古朴而又颇具创意的美感,仿佛一对兄弟相拥而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呈现在游览者眼前的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塔顶建有钟楼,钟楼上有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简朴而别具匠心。钟楼顶端矗立着高9米的旗杆,上置红色五角星一枚,鲜红亮丽,纪念着不可忘却的红色精神!;走进二七塔,看着那一件件古朴沧桑的文物,一张张英雄人物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图片,我仿佛看到了林祥谦被绑在灯柱上,忍痛疾呼“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的画面;耳边仿佛响起了施洋身中两弹时仍高喊“劳工万岁!”的呼声!;每每提到二七纪念塔,我的内心都激荡不已,久久难以平复。二七纪念塔以自身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传承历史的特殊使命,将中国工人阶级坚强不屈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化作不灭的符号,融入郑州人民的思想与生活之中。它彰显着这座城市不断跳动的强壮脉搏,承载着郑州的荣耀与自豪,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用翔实而生动的语言,先说明二七纪念塔的重要地位,再介绍二七纪念塔的历史渊源,接着详写二七纪念塔的具体特征,最后深化主题,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逻辑严密,过渡自然。;【三】农用无人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数字支付……现实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选取你最熟悉的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性文章,向家中的老人介绍这一产品或应用。不少于500字。;思维导图;扫地机器人,“解放”您的双手;扫地机器人能自动清洁地板或地毯,“解放”人类的双手,而且体积小巧、操作方式简单,非常适合您日常使用。;我先给您介绍一下扫地机器人的

外观及组成吧!它虽然叫机器人,长

得却像个“圆饼”,整体外形呈扁圆

柱状。它的表面构造非常简单,只有

开关和调节档位的按钮。底部装有小轮子、刷子、吸尘口和拖布等,除了地面上的灰尘,毛发和各种污渍也能;“一扫而光”,扫完之后还可以拖地呢!它的内部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