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在血脉中奔涌的生命史诗——2025届高三语文高考作文押题预测
一、压题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立意
材料解析
三则材料均以文学作品中的抒情载体,勾勒出家国情怀的不同维度:
老舍笔下的“沉默”:通过鼓书艺人欲唱而不能的哽咽,折射出国运动荡中知识分子的文化隐痛与家国责任的沉重。
艾青诗中的“歌唱”:以“嘶哑的喉咙”为意象,将个体生命融入土地,象征对家国最炽热、最悲壮的告白。
穆旦诗中的“拥抱”:用“带血的手”的具象,描绘民族觉醒时的剧痛与团结,揭示家国情怀中牺牲与抗争的底色。
核心立意
家国情怀是个体与民族的精神脐带,是在苦难中凝结的文化基因,是于觉醒中迸发的生命热能。
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苦难中的文化坚守:在时代裂变中,个体如何以文化传承守护家国根脉。
觉醒中的生命歌唱:民族危亡时刻,知识分子如何以热血与笔锋唤醒家国意识。
平凡中的深情守望:普通人的日常抉择中,家国情怀如何以细微而坚韧的姿态存在。
历史与未来的精神共振:从先贤的家国叙事中,汲取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三、经典素材解析
(一)历史长河中的家国剪影
1.屈原:香草美人的永恒吟唱
素材聚焦:
当楚国社稷崩坏,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香草自喻高洁,投汨罗江殉国。他的《离骚》不仅是个人的悲愤诗,更是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叩问。
运用方向:
论证“文化基因中的家国烙印”:屈原的辞赋将个体生命与家国兴衰熔铸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源头。
对比论证“沉默与发声”:与老舍笔下欲唱而不能的鼓书艺人形成对照,凸显困境中文化表达的力量。
2.文天祥:零丁洋上的气节丰碑
素材聚焦:
兵败被俘后,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拒绝劝降,从容就义。其《正气歌》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将家国情怀升华为超越生死的精神信仰。
运用方向:
阐释“家国情怀的终极维度”:当个体生命与家国命运不可调和时,牺牲成为最高形式的守护。
联系穆旦诗中“带血的手”:印证民族觉醒往往伴随剧痛,而气节是穿越苦难的精神脊梁。
3.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睁眼看世界者
素材聚焦:
面对鸦片侵蚀家国根基,林则徐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主持虎门销烟,虽遭贬谪仍心系海防。他组织编译《四洲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运用方向:
论述“家国情怀的时代演进”:从传统士大夫的忠君报国到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变革意识,体现家国情怀的开放性与前瞻性。
对照艾青的“嘶哑歌唱”:林则徐的行动正是“用生命歌唱”的实践,将抒情转化为改变现实的力量。
(二)现当代文学中的家国叙事
1.鲁迅:铁屋中的呐喊者
素材聚焦:
目睹国民麻木,鲁迅弃医从文,以《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之本质,在《故乡》中为闰土的悲剧扼腕。他的文字如匕首投枪,“于无声处听惊雷”,唤醒沉睡的灵魂。
运用方向:
解析“沉默与觉醒的辩证”:老舍笔下鼓书艺人的“心里翻腾”,恰是鲁迅所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前奏,论证家国情怀始于对现实的痛感。
串联穆旦诗中“民族已经起来”:鲁迅的文字正是民族觉醒的先声,印证思想启蒙是家国重构的基石。
2.赵一曼:红色家书的铁血柔情
素材聚焦: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就义前给儿子写下遗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短短数语,将母亲的温柔与战士的刚毅熔铸一体。
运用方向:
诠释“家国情怀的性别叙事”:突破“家国两难”的传统框架,展现女性在国难中的坚韧担当,如艾青诗中“嘶哑喉咙”般的悲壮之美。
对比传统士大夫情怀: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革命理想高于天”,体现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精神变奏。
3.路遥:黄土地上的奋斗史诗
素材聚焦: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在改革浪潮中坚守土地,孙少平走出双水村却始终眷恋黄土地。路遥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笔触,书写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家国眷恋。
运用方向:
论证“平凡者的家国之光”:并非只有英雄壮举才是家国情怀,孙少安们在土地上的坚守、孙少平们在城市中的奋斗,都是对“家国”最朴素的注解。
联系艾青的“土地情结”:将个体的悲欢与黄土地的命运交织,诠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平民视角。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