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国学教案《增光贤文》.docx
文件大小:31.85 KB
总页数:29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1.05万字
文档摘要

3

第11

课时

教学内容: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人赶旧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娴熟背诵。

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

1

、导语:同学们,首先请认真听教师讲《苏东坡乐观求学》的故事,然后想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

、教师讲故事。

〔苏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格外聪明,6

岁就进入私塾。有一天,

一个从京城来的人拿了一首诗给苏东坡的教师看,诗里写的是当时著名学者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情。苏东坡踮着脚尖也跟着看,他古怪地问教师:“这些都是什么人啊?”老

师说:“小孩子别问大人的事情。”苏东坡听了不快活地说:“这都是些什么人呢?假设是

天上的人,那我就不用知道了;假设他们是地上的人,那我也是地上的人,为什么就不能问呢?”教师听他这么一说,感到惊异,于是答复道:“这些都是大文学家、大政治家,

是最出色的人,很受人们敬重。”苏东坡听了,很受鼓舞,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做那

样的人。他写了一副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1

岁时,苏东坡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

当时的主考官恰好是欧阳修。欧阳修格外赏识苏东坡的文章,惊喜地说:

“读苏东坡的文章,不知不觉竟然兴奋地流汗,真是痛快极了!老夫我应当为他让出一条路来,让他出人头地。

”果真,苏东坡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3

、反响:你明白了什么?〔奋勉志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强。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

、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2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刚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教师讲故事,理解其次句话的由来。

〔范仲淹是宋朝时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他学

问很好,能诗能文。他写的《岳阳楼记》格外著名,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范仲淹曾屡次在朝廷担当要职,也曾镇守过地方。有一段时间,他镇守杭州。任职期间对手下的人都有所推举,不少人得到了提拔或晋升,大家对他都很满足。这时候,有一个叫苏麟的官员,因担当巡检,常常在外,却始终没有得到提拔。当他见到自己四周的同事,无论职位比自己高的、低的都一个个得到了升迁,而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很不是味道。他担忧自己肯定是被这位范大人遗忘了。怎么办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是去争官位,又不便说。不说吧,心里又很不平衡。为此,他心情格外沉重。一天,他最终想出了一个委婉的方法来,这就是写首诗去向范大人请教,实际上去提示他:千万别忘了自己!想到这里,苏麟快活起来,他赶忙拿出纸认真地写了首诗,并将诗句呈给了范仲淹,很虚心地请他赐教。范仲淹读着苏麟的诗,很快就会意地笑了。他吟诵着诗中的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

完全懂得了苏麟的言外之意。

是呀!怎么能把他忘了呢?很快,苏麟得到了提拔。“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由于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简洁形成春天的景象。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它借自然风光来比方因靠近某种事物而获得优先的时机。范仲淹很有学问,一看这诗句自然明白了苏麟的心思。这两句诗后来就流传开了,经过压缩也形成了成语“近水楼台”

,不

过有了些贬义。它往往用来挖苦那种利用某种便利而获得照看,领先牟利的状况。在流传中“易为春”也常常写作“早逢春”

三、课堂总结

:期望同学们学习苏轼,有“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志向。

4

第12

课时

教学内容: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

、理解诗句的意思。

3

、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方式:朗读、争论、沟通、背诵教学过程:

一、明——明确学习内容1

、出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2

、今日我们连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三句话。二、知——知晓文章本意

1

、领读。

2

、自由读一读。

3

、指名读,订正字音。

4

、分组读。

5

、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相互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