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培训课件
汇报人:
2025-06-14
目录
02.
04.
05.
01.
03.
06.
地震基本知识
公共场所避震指南
地震预警与监测
震后自救互救技能
家庭防震减灾措施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01
地震基本知识
PART
地震的定义与成因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突然断裂或错动,释放巨大能量并产生地震波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带或断层活动区。
地质构造运动
能量释放机制
诱发因素分类
当地壳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岩层会发生破裂,能量以弹性波形式向四周传播,形成地震。全球90%的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除构造地震外,还包括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引发)、塌陷地震(地下溶洞坍塌)和人工地震(爆破、水库蓄水等人类活动导致)。
地震波的类型与特点
纵波(P波)
面波(L波)
横波(S波)
传播速度最快(约6-8km/s),最先到达地表,使介质质点沿波传播方向做压缩-膨胀运动,表现为地面上下颠簸,对建筑物破坏相对较小。
传播速度次之(约3-5km/s),使介质质点垂直于波传播方向振动,导致地面水平摇晃,是造成建筑物剪切破坏的主要波型。
由体波在地表衍生,传播速度最慢但振幅最大,包括勒夫波(水平扭动)和瑞利波(滚动运动),对地表建筑和基础设施破坏性最强。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测量标准差异
震级通过地震仪记录地震波能量对数计算(如里氏震级),是绝对量度;烈度根据地表破坏程度、人体感觉等划分为12度(中国地震烈度表),属相对指标。
空间衰减特性
工程应用侧重
同一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递减。如8级地震震中烈度可达Ⅺ度,100公里外可能降为Ⅷ度。
震级用于地震预警和危险性评估;烈度直接指导抗震设防标准,Ⅶ度以上区域需采取特殊抗震措施。
1
2
3
02
地震预警与监测
PART
地震预警系统利用地震纵波(P波)传播速度比破坏性横波(S波)快的特点,通过快速检测P波来预测后续S波的强度和到达时间,为公众争取数秒至数十秒的避险时间。
地震预警系统原理
地震波传播差异
系统通过密集布设的地震监测台站实时采集地震波数据,结合算法快速计算震中位置、震级和影响范围,并通过通信网络向可能受灾区域发布预警信息。
实时数据处理
根据预估地震烈度实施分级预警,一般分为红色(烈度≥8度)、橙色(6-7度)和黄色(5度及以下)三级,对应不同应急响应措施。
分级预警机制
地震监测技术发展
现代地震监测已形成由测震仪、强震仪、GPS地壳形变监测等组成的立体观测网,我国建成覆盖全国的2000余个地震台站,实现分钟级速报能力。
智能化监测网络
新型传感技术应用
大数据分析突破
光纤地震计、量子重力仪等新型设备显著提升监测灵敏度,InSAR卫星遥感技术可探测毫米级的地表形变,为地震趋势研判提供新维度。
人工智能算法可处理海量地震前兆数据(如地下水氡含量、地电阻率等),中国地震局研发的智能地动系统实现自动震相识别准确率达95%以上。
如何获取地震预警信息
官方发布渠道
特殊场景应对
智能终端接收
通过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官方APP、电视台插播(如日本NHK)、应急广播系统(中国地震预警网覆盖6省试点)等权威渠道获取实时预警。
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已内置地震预警功能,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发的地震预警APP用户超600万,可实现秒级信息推送。
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安装专用接收终端,如四川省已为2.7万所学校配备预警终端,与应急演练系统联动实现自动广播避险指令。
03
家庭防震减灾措施
PART
基础生存物资
应急包需包含至少3天的饮用水(每人每天4升)、高能量食品(如压缩饼干、罐头)、便携式净水设备,并定期检查保质期。建议每半年更新一次食品和药品。
家庭防震应急包准备
急救与防护装备
配备专业急救箱(含止血带、弹性绷带、消毒剂)、防尘口罩(N95级别)、防滑手套、救生哨、多功能军刀。药品需涵盖家庭成员特殊需求(如降压药、胰岛素)。
应急工具组合
包含手摇式充电收音机(带警报功能)、防水强光手电(备用电池)、保温毯、防火帐篷、15米逃生绳。所有电子设备需每月测试电量并保持满电状态。
重型家具加固方案
使用L型抗震支架固定衣柜、书柜等高大家具,支架需穿透家具背板锚定在承重墙上。电视机等电器采用防滑垫+安全带双重固定,确保能承受8级震感。
空间安全优化
移除吊灯、悬挂装饰品等高空坠物风险源,阳台花盆架加装防跌落护栏。保持逃生通道畅通,走廊宽度需维持80cm以上,杂物间设置防倾倒隔离栏。
危险品特殊管理
燃气阀门加装地震自动关闭装置,化学试剂(如酒精、消毒液)存放于带锁防爆柜。电路系统安装漏电保护器,总闸位置需明显标记。
家具固定与安全隐患排查
家庭避震安全区域选择
黄金三角区划定
优先选择承重墙墙角、结构柱周边形成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