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路径与机制研究.docx
文件大小:42.23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5.77千字
文档摘要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路径与机制研究

朱可宁甘代伟

摘要:高职院校服务培养适应产业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用更加凸显,是距离产业、就业,服务企业最近教育类型和层次。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深化高职院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促进高职院校紧密对接产业,融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协同共建,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教师发展的路径的研究依然是重点,故文章着重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建设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双师型”教师产教融合专业群

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从国家层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政策方向。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肩负高层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不仅在促进产业升级、培养强国工匠、推进人力资源素质结构上,还在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强化国家综合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详细制定了“双师型”教师建设的12个具体要求,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的题中之义。为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核心技能强、逐步适应产业成功转型升级和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明确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尤其在经过“示范校”“优质校”与“双高计划”建设的持续推动后,逐渐形成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格局。目前,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中职招生600.3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70%;高职(专科)招生483.61万人,占普通本专科的52.90%[1]。受此影响,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探索者与践行者,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不断提升、双师比例持续优化,逐渐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中占据核心地位。“双师型”教师数量逐渐增加[2],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条件基本形成。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教师发展的路径的研究依然是重点,故本文着重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建设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贡献。

2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2.1建设现状

一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不断的扩招,以及国家在职业教育的不断投入,国家技能型人才的缺失,都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数量要充足。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不足以完成校内外教学、理论实践教学,尤其是一些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以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知识更新速度太慢。

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着过分注重学历的现象,招聘对象倾向于硕士、博士,教师来源途径比较单一,结构不均衡[3]。不能够充分从企业招聘实践能力极强的高级工程师,或者大量聘任一些大国工匠,能够让实践教学活起来。

三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当前“双师型”教师培训缺乏整体系统的设计,培训各环节衔接性差,培训内容针对性差,培训效果不是太理想[4]。当前校本培训没有发挥应有的优势,培训主体不全面,企业参与力度低[5]。

四是“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考核比较片面化,过于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对教师的教学实践等方面的贡献难以做到客观的衡量[6]。“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管理机制较为僵硬[7]。

2.2原因分析

“双师型”教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研究。一是院校管理者认识不到位。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忽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8]。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激励制度方面,许多高校或是忽视教师的精神需求,或是缺乏有效的职称评定制度,缺乏一套完整、合理、标准的激励机制[9]。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建设不足[10]。三是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存在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与深入,不能普遍深入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想成为“双师型”教师的主观意愿还不够[11]。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内容

本文依托校企共建的比亚迪汽车产业学院,研究“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培养机制,主要解决比亚迪汽车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发展专业路径不清晰,培养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为比亚迪汽车产业学院健全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