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劳动实践基地助力生物学核心素养提升——以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劳动实践基地为例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赣江创新研究院分校江西赣州341000)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群体、多样性到统一性的原则系统构建课程结构,分为“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活”“人体生理与健康”“遗传和进化”“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七个学习主题,涉及科学探究、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类别的教学内容。每一主题的生物学内容中都有可以用作探究实践的选题,因此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学学科中有一定的可行性。另外《课程标准》要求生物学课程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以生物学技能的提高为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媒介,通过设计并组织初中阶段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以上原则,本文以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劳动实践基地“食育坊”为例,助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课程设计理念为“核心素养为宗旨、课程设计重衔接、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在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设置中,第七个主题“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与其他6个学习主题构成了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在课时安排上,“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约占总课时数的10%。在本学习主题中包括模型制作、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发酵食品制作三类跨学科实践活动。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从而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赣江创新研究院分校地处赣州市赣县区储谭镇,该镇地处中亚热带丘陵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该校充分依托乡土地域环境和文化资源,在食育坊露台为学生提供了两百余个土壤培养盒,以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而开展实践性较强的劳动教育活动。笔者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利用该劳动实践基地开发生物学课程资源,打造和谐有效的生物学课堂。
植物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植物的生活”是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其中一个主题。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运用这些原理分析、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并从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角度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眼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植物的生活”这一主题的学习,教师选择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种植生长期较短的蔬菜,并参照蔬菜的植物学分类和按食用器官分类,根据各种蔬菜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食用器官的不同,并结合其栽培技术特点,以季节和赣南本地生态环境为基础,提供了部分蔬菜品种供学生选择。
①根菜类:青萝卜(60天左右)、胡萝卜(60—70天),以膨大肉质直根为食用器官。
②白菜类:包括小白菜(黄心,45天)、大白菜(85天)等,以柔软的叶丛、叶球、花球或花薹为食用器官。
③甘蓝类:包括牛心甘蓝(85天)、紫甘蓝(90—100天),以柔嫩的叶丛、叶球、侧芽形成的小叶球、膨大的肉质茎、花球或花茎为食用器官。
④绿叶菜类:生菜(58天左右)、菠菜(30天左右)、芫荽(香菜,40天左右)、茼蒿(50天左右)、油麦菜(40天),以嫩叶、叶柄和嫩茎为食用器官。
⑤葱蒜类:香葱(30天左右),以鳞茎或假茎、叶为食用器官。
⑥茄果类:包括灯笼彩椒(黄、红,100天左右),以果实为食用器官。
同时学生可从家长、同学、书本等多种途径来获得有关蔬菜的知识,并在小组观察、集体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积极探索、相互协助、大胆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结合土壤培养盒位置给每个班的学生划分了种植区域,学生提前查阅文献,熟悉每种蔬菜的催芽及生存环境条件,以宿舍为一小组,共六个培养箱,小组内细化到每位同学的分工,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并明确自己的分工。
如果说种植是短线活动,那么管理则是长线活动,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每班每个组要设置专门的人员组成“护菜小队”。“护菜小队”的任务是每天都要到植物园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还要定期施肥、除草、捉虫、间苗等。为了能使同学们更加准确的掌握蔬菜的生长情况,教师给每班统一印刷观察日记,其中包括学生查找的有关所种植物的介绍、植物生长情况的记录、植物的花、植物的果实、植物的种子等,学生完善观察日记,具体观察内容见表1。
在种植蔬菜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蔬菜的特点学生可以观察植物的一生,并利用自己种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