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防溺水安全工作计划安排通用.docx
文件大小:23.34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3.56千字
文档摘要

防溺水安全工作计划安排通用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防溺水安全工作计划安排。本计划将从组织机构、宣传教育、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监督检查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组织机构建设

1.成立防溺水工作领导小组

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防溺水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

2.建立防溺水工作专班

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防溺水工作专班。

专班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推进和落实。

设立专门的办公室,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通讯工具。

3.形成联动机制

与公安、水利、教育、卫生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进展,协商解决重大问题。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互通重要信息。

二、宣传教育工作

1.开展防溺水知识普及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防溺水知识。

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册、宣传视频等,分发到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

组织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公众的防溺水意识。

2.加强学校防溺水教育

将防溺水教育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确保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专题教育。

组织学生观看防溺水教育视频,开展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防溺水知识,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3.针对重点人群开展专项宣传

对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高风险群体,开展专项宣传教育活动。

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上门宣传,确保宣传教育全覆盖。

利用节假日、暑期等溺水高发时段,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三、隐患排查与治理

1.全面排查水域安全隐患

组织专业人员对辖区内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进行全面排查。

重点检查水域周边的安全警示标志、防护设施是否完善。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域,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2.加强重点水域的管理

对溺水事故多发的水域,设立专人值守,配备救生设备。

在重点水域周边安装监控设备,实时监控水域情况。

定期组织巡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3.推进水域环境整治

对水域周边的垃圾、杂草等进行清理,保持水域环境整洁。

加强水域生态保护,防止水质污染,减少溺水风险。

推进水域综合治理,改善水域环境,提升安全水平。

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1.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组建专业的防溺水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和器材。

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

与周边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协作机制,形成应急救援合力。

2.完善应急救援预案

制定详细的防溺水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分工。

预案应包括预警、响应、处置、善后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

定期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应急救援培训

对应急救援队伍成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组织开展水上救生、心肺复苏等专项培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应急救援培训,扩大应急救援力量。

五、监督检查与考核

1.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成立专门的监督检查小组,负责对防溺水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制定详细的监督检查方案,明确检查内容、标准和方式。

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问题。

2.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对因工作不力、措施不落实导致溺水事故发生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建立责任倒查机制,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人负责、有人落实。

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开展绩效考核评估

制定防溺水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办法,明确考核指标和标准。

定期对各部门、各单位的防溺水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评估。

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评优评先、绩效考核挂钩,激励各单位做好防溺水工作。

六、社会动员与参与

1.发动社会各界参与防溺水工作

通过媒体宣传、志愿服务等形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防溺水工作。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救生设备、资金等,支持防溺水工作。

建立防溺水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会参与度。

2.加强社区防溺水工作

在社区设立防溺水宣传栏,定期更新宣传内容。

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开展防溺水巡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