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防溺水安全工作计划安排范本.docx
文件大小:23.76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4.78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防溺水安全工作计划安排范本

一、工作背景与目标

随着夏季高温天气的到来,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成为溺水事故的高发群体。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的安全,2025年防溺水安全工作计划将围绕“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力争实现溺水事故零发生的目标。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1.领导小组成立

成立由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公安部门、水利部门、社区居委会等多部门联合组成的防溺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年的防溺水安全工作。

2.职责分工

地方政府:负责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教育部门:负责学校防溺水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防溺水培训和演练。

公安部门:负责水域巡逻和应急救援,打击非法游泳行为。

水利部门:负责水域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社区居委会:负责社区居民的防溺水宣传和教育工作,组织社区志愿者参与防溺水巡查。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宣传教育

学校教育:各学校在春季学期开学后,立即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课程,通过主题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普及防溺水知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进行宣传。

社区宣传:社区居委会组织防溺水宣传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利用社区公告栏、微信群等平台发布防溺水警示信息。组织社区居民观看防溺水安全教育视频。

媒体宣传:与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媒体合作,制作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节目,定期播放防溺水公益广告。

2.隐患排查与治理

水域排查:水利部门牵头,联合公安、教育等部门,对辖区内所有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检查水域周边的安全警示标志是否齐全、防护设施是否完善。

隐患治理: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立即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人和完成时限。重点水域增设救生设备,如救生圈、救生绳、救生衣等。

定期巡查:建立水域巡查机制,组织志愿者和专职人员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游泳行为。

3.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应急救援队伍:组建由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应急物资储备:在各重点水域附近设立应急物资储备点,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和药品。

应急预案制定:制定详细的防溺水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处置流程,确保一旦发生溺水事故,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

4.重点人群管理

青少年管理: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特别是在放学后、节假日等时间段,严格管控学生外出游泳。组织学生签订防溺水安全承诺书。

留守儿童关爱:社区居委会和学校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开展家访,提醒家长加强监护。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关爱和帮助。

5.社会力量参与

志愿者招募:通过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多渠道招募防溺水志愿者,组建防溺水志愿者队伍,参与水域巡查和宣传教育工作。

社会组织合作:与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等社会组织合作,开展防溺水培训和应急救援演练。

公众参与: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防溺水安全工作,发现溺水隐患及时报告,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工作进度安排

1.第一季度(13月)

工作部署:召开防溺水安全工作会议,制定全年工作计划,明确各部门职责。

宣传教育:启动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课程。

隐患排查:启动水域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制定整改方案。

2.第二季度(46月)

宣传教育:加大防溺水宣传力度,组织社区防溺水讲座,制作并播放防溺水公益广告。

隐患治理:全面推进水域安全隐患治理工作,增设救生设备。

应急救援演练: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第一次应急救援演练。

3.第三季度(79月)

重点防控:进入夏季高温期,加强水域巡查,严防溺水事故发生。

宣传教育:持续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重点关注青少年和留守儿童。

应急救援演练:组织第二次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第四季度(1012月)

总结评估:对全年防溺水安全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经验推广:总结推广防溺水安全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长效机制。

表彰奖励:对在防溺水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保障措施

1.资金保障

地方政府将防溺水安全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2.人员保障

各部门要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确保防溺水安全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3.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