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课模板
课题
1《邓稼先》
课时
1
所在教材与单元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元勋”“鲜为人知”“鞠躬尽瘁”等重点字词,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简洁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学习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如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环境,增强语言表现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两弹元勋”等六部分内容,理解小标题串联的叙事结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我不能走”等典型事例,探究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提升批判性思维与人物分析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邓稼先在戈壁滩身先士卒的场景描写,感受其“鞠躬尽瘁”的人格魅力,培养对崇高精神的审美感知。
通过改写句子对比(如“我不能走”与“我要留下”),体会语言的感染力与人物的坚定信念。
文化传承与理解
结合“两弹一星”历史背景,理解邓稼先“许身国威”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忠厚平实”性格的影响,传承“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精神。
重难点
重点:
把握邓稼先“爱国奉献、忠厚朴实”的人物形象,分析其“两弹元勋”的历史贡献。
学习对比手法(如与奥本海默对比)、引用手法(如古诗文与歌谣)的表达效果。
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永恒的骄傲”等议论性语句传递的深层情感,体会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意义。
结合历史背景,解读“邓稼先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儿子”的文化内涵,建立个人与国家的价值关联。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新课教学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一篇感人至深的传记文章,去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请大家先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张照片。(展示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首颗原子弹和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爆炸首颗氢弹的图片)
教师:这两个历史性事件,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值得铭记的里程碑。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我们国家的实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永不屈服的精神。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挺直了脊梁。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关注这张时间表。(展示各国从发明原子弹到氢弹的间隔时间表格)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然而,令人瞩目的是,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飞跃。在当时经济困难、科技落后的背景下,我们国家取得了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这背后是千千万万人的辛勤付出和英勇奋斗,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共同创造的伟大胜利。邓稼先,就是这千千万万人中为中国在世界上能够伸直腰杆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为他的好友写的传记,去了解这位我们应该永远记住的科学家。他就是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好,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课文主要写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教师:说得不错,课文确实主要写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那么,在朗读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呢?
学生:“元勋”是什么意思?
教师:“元勋”就是立大功的人。在这里指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什么意思?
教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在这里形容邓稼先全身心投入核武器研制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边读边思考: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采用小标题扩展法,或用摘录文中重点句子的方法概括每个小标题下辖小节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概括小标题)
教师:好,谁来说说你的概括?
学生:我概括了六个小标题,分别是:回顾历史、生平简介、对比人物、激动自豪、身先士卒、高度评价。
教师:很好,你的概括非常准确。那么,这六个版块儿看起来是比较分散的,但是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们总结归纳一下,会发现这篇文章一方面写了邓稼先对祖国巨大的贡献,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写了邓稼先崇高的人格。
四、深入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下面,我们就根据刚才概括的小标题,深入探究课文,分析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一)回顾历史
教师:请大家看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百年的历史。作者从百年历史入手,从而凸显了邓稼先的重要作用。引出下面对邓稼先的介绍。那么,这一段历史中,有哪些内容是与邓稼先密切相关的呢?
学生:这一段历史中,中国从任人宰割的时代走到了站起来的时代,邓稼先正是这一转变的杰出代表。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