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课模板
课题
春夜洛城闻笛
课时
1
所在教材与单元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文本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暗飞声的暗字既点明笛声的隐约,又暗示思乡之情的潜滋暗长,需引导学生体会炼字艺术。满洛城的满字运用夸张手法,展现笛声无形却弥漫全城的感染力,可作为分析空间意象的范例。诗中城声情的押韵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可通过诵读体会七言绝句的节奏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闻声—联想—抒情的情感逻辑是思维训练的关键。需引导学生从折柳这一核心意象切入,分析其从汉代《折杨柳》曲到唐代送别习俗的文化积淀,建立意象—文化的关联思维。通过对比阅读《静夜思》,探讨李白如何通过月笛等不同意象表达相似情感,培养发散思维与归纳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李白飘逸与沉郁并存的诗风是鉴赏难点。要指导学生从散入春风的轻盈意象与故园情的厚重情感中,体会刚柔相济的审美特质。组织诗配画活动,让学生描绘笛声满洛城的意境,探讨如何通过视觉语言表现听觉感受,实现跨媒介审美转换。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本折射的游子文化是核心要点。需结合唐代安史之乱背景,理解故园在动荡时代的特殊内涵;通过折柳赠别的民俗溯源,感受传统文化中借物抒情的思维方式。建议联系现代乡愁主题作品(如余光中《乡愁》),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演变。
重难点
重点:掌握意象分析法,理解折柳的文化象征意义。
难点:突破时空距离,体会闻笛触发思乡的情感逻辑。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新课教学
一、作品原文及背景介绍
1.作品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背景介绍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创作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当时李白正客居洛阳。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这首诗是李白在洛阳城的一个春夜,听到笛声吹奏《折杨柳》曲后,触景生情,写下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佳作。诗中通过描绘春夜洛城中的笛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乡愁。
二、诗词赏析
1.译文解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不知从谁家的庭院中飞出悠扬的笛声,这笛声似乎带着一种神秘和幽微的气息,不期而至地传入诗人的耳中。这里的“暗飞声”形象地描绘了笛声的飘渺和神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随着春风的传播,均匀地遍布了整个洛阳城。这里的“散入”和“满洛城”两个词,生动地描绘了笛声在春风中的传播和扩散,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乡愁。同时,春风的柔和与温暖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份诗意和美感。
此夜曲中闻折柳:在这个春夜,诗人听到了笛子吹奏的是《折杨柳》曲。这里的“折柳”是古代送别的象征,寓意着离别和思念。诗人通过听到《折杨柳》曲,触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乡愁。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了这首曲子,谁能不引起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呢?这里的“何人”将个体的情感体验推广到所有人,强调了思乡之情是人类共有的、普遍的情感。同时,反问的手法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情感表达的力度。
2.结构分析
这首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结构简洁明了,但意境深远。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以疑问的口吻开启全诗,瞬间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同时,“暗飞声”也营造出一种幽微、朦胧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承接首句,进一步描绘笛声在春风中的传播和扩散。这里的“散入”和“满洛城”两个词,生动地表现了笛声的悠扬和广泛传播,也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情感的转折点。诗人通过听到《折杨柳》曲,触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这里的“折柳”是古代送别的象征,寓意着离别和思念,与诗人的思乡之情相契合。
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反问的手法收束全诗,强调了思乡之情是人类共有的、普遍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乡愁。
3.意境与情感分析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而优美,情感真挚而动人。诗人通过描绘春夜洛城中的笛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在这宁静的夜晚,笛声突然响起,如泣如诉,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同时,诗人也借助《折杨柳》曲这一意象,将个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将笛声、春风、洛阳城等自然景物与个人的思乡之情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诗人也通过反问的手法,将个体的情感体验推广到所有人,强调了思乡之情是人类共有的、普遍的情感。这种情感的真挚和动人,使得这首诗在千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