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纵深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纵深感的概念,掌握在二维平面上创造纵深感的基本方法,
如重叠法、大小法、疏密法、色彩法和透视法等。
2.熟练运用所学方法,创作一幅具有明显纵深感的美术作品,提高造型表现能
力和空间塑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造纵深感的方法,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在实践创作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不同方法的运用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创新能力,学会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纵深感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
能力,提升艺术素养。
2.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
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纵深感的概念和在二维平面上创造纵深感的方法。
2.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创作具有纵深感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难点
1.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创造出自然、合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纵深感。
2.在创作中把握好各种元素的比例、位置和关系,使画面具有真实感和空间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欣赏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如铅笔、橡皮、水彩笔、油画棒、彩色卡纸等)、示范作
品、相关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精彩的3D电影片段,如《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奇幻场景,让
学生感受强烈的纵深感和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
2.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观看这段影片时,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为什
么会有这种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中的纵深感。
3.展示几幅二维平面的美术作品,其中有具有明显纵深感的作品,也有缺乏纵
深感的作品,让学生对比观察,说一说哪幅作品更吸引自己,为什么。
4.引出课题《创造纵深感》,并解释纵深感的概念:纵深感是指在二维平面上
表现出三维空间的距离和深度,使画面具有真实、立体的视觉效果。
(二)新授(20分钟)
1.重叠法
2.展示一幅简单的水果重叠的绘画作品,如几个苹果相互重叠摆放。引导学生
观察画面,提问:“在这幅画中,我们是如何感觉到这些苹果有前后的空间
关系的?”
3.讲解重叠法的原理:当一个物体部分遮挡另一个物体时,被遮挡的物体看起
来就在后面,从而产生纵深感。
4.让学生用手指在桌面上模拟物体的重叠,感受这种空间关系。
5.展示更多运用重叠法的作品,如风景中的树木、人物的组合等,让学生进一
步体会重叠法在不同题材作品中的应用。
6.大小法
7.展示一张校园照片,照片中有远处的教学楼和近处的同学。引导学生观察教
学楼和同学的大小差异,提问:“为什么远处的教学楼看起来比近处的同学
小很多?这种大小差异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视觉感受?”
8.讲解大小法的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大小的物体,离我们越远看起来越
小,离我们越近看起来越大。在绘画中,通过表现物体的大小变化,可以营
造出纵深感。
9.进行简单的示范,在黑板上画一排大小不同的圆形,代表远处和近处的气球,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大小法的效果。
10.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大小法体现纵深感的例子,如马路上的汽车、
天空中的飞鸟等。
11.疏密法
12.展示一幅森林的绘画作品,画面中近处的树木画得比较密集,远处的树木画
得比较稀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从树木的疏密变化中,我们能感
受到怎样的空间关系?”
13.讲解疏密法的原理:物体越近,我们看到的细节越多,物体之间的排列越密
集;物体越远,我们看到的细节越少,物体之间的排列越稀疏。通过表现物
体的疏密变化,可以创造出纵深感。
14.让学生用线条在纸上简单地表现疏密变化,如画一排长短不一的线条,近处
的线条画得密一些,远处的线条画得疏一些。
15.展示更多运用疏密法的作品,如草丛中的花朵、夜晚的星空等,让学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