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第1课《多样的绘画空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冀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
年级下册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融合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创
设丰富的情境与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多元智能,激发学生探索绘画空间奥秘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实践,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空间感知、艺术表达、
审美判断等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让学生在体验多样绘画空间魅力的同时,感受
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文化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系统阐述绘画中空间的概念,清晰识别并准确描述不同绘画空间表现方法,如
焦点透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散点透视、重叠法、大小对比法、色彩层次
法等。
深入理解不同绘画空间表现方法的原理与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至少三种空间表现方法进
行简单绘画创作,展现出画面的空间感与层次感。
学会从空间表现的角度,对绘画作品进行专业赏析,准确分析作品中空间表现方法的运
用及其对作品主题、氛围营造、情感表达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大量欣赏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绘画作品、小组讨论、教师示范讲解等活动,培养学生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从作品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不同空间表现方法的效果,增强学生
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与反思,逐步提高对绘画空间的
驾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绘画艺术中空间表现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下绘
画作品的尊重与包容,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引导学生在欣赏与创作过程中,感受绘画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审
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认同感,鼓励学生在艺术
创作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大量涵盖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高清图片,
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焦点透视)、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散点透视)、马蒂斯
的《舞蹈》(色彩层次表现空间)等,以及相关的绘画空间讲解视频、画家创作过程视频等。
绘画工具材料,为学生准备绘画纸、铅笔、橡皮擦、水彩颜料、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
工具,用于学生课堂实践创作。
制作教学辅助道具,如用于讲解透视原理的简易透视模型(包括一点透视、两点透视、
三点透视模型)、不同大小形状的卡片(用于演示重叠法、大小对比法)、展示不同色彩搭配
营造空间感的色卡等。
分组讨论用的桌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展示作品用的小黑板或展示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两幅对比鲜明的绘画作品,一幅是二维平面感较强、缺乏明显空间
表现的简单装饰画,另一幅是运用焦点透视手法绘制的具有强烈空间纵深感的风景画(如霍
贝玛的《林间小道》)。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作品,提问:“这两幅画给你们带来的最直
观感受有什么不同?哪幅画让你感觉仿佛能走进画面,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描
述自己对两幅画空间感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展示,引发学生对绘画中空间表现的关注与思考,快速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自然地引出本节课关于多样绘画空间的主题,让学
生初步意识到空间表现对绘画作品效果的重要影响。
(二)新授-绘画空间概念讲解
教师运用PPT展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在平面上的不
同表现形式,讲解绘画空间的概念:绘画空间是指在二维平面上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营造出的
具有三维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它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让观众在平面的画面中感受到物体的
前后、远近、高低等空间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几何图形的展示,将抽象的绘画空间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为后续学习不同的空间表现方法奠定基础。
(三)新授-焦点透视讲解
一点透视
教师拿出一点透视的简易模型,向学生展示并讲解一点透视的原理。一点透视也叫平行
透视,通常用于表现物体的正面,当物体的一组平行线与画面平行,另一组平行线与画面垂
直时,垂直于画面的平行线会向远方的一个消失点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