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3课《章法之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
册
一、教材分析
《章法之美》是新教材湘美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课文聚焦书法艺术的整体布
局——章法。教材以“汉字书法之美”为主题,通过解析篆、隶、楷、行、草不同书体的章
法特征,引导学生理解书法艺术从局部到整体的审美规律。教材选取《兰亭序》《祭侄文稿》
《自叙帖》等经典碑帖,结合扇面、对联等传统幅式案例,强调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
关系及空间节奏。通过“赏析—实践—创新”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将前两课所学的点画、
结构知识升华为整体创作能力,培养文化传承意识与艺术表现能力。
二、教学设计理念
1.文化浸润式教学:通过解读经典作品的章法布局,增强学生对中华书法艺术的认同
感。
2.多感官体验学习:结合视觉赏析、触觉实践、肢体模拟等方式,深化对章法节奏的
理解。
3.科技赋能课堂:借助AR技术动态演示章法布局过程,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4.跨学科融合:将书法与文学、历史、美学相结合,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书法章法的基本要素(字距、行距、呼应、节奏)及常见幅式特征。
学会运用不同书体的章法规律完成主题创作,合理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能从章法角度赏析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对比—实践”的学习流程,培养审美感知与动手能力。
运用联想法、实验法探索章法布局的创意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书法艺术的整体和谐之美,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体会书法创作中的秩序感与节奏感,养成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在创作中体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激发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不同书体(篆、隶、楷、行、草)的章法特征。
2.常见书法幅式(扇面、对联、斗方)的布局规律。
难点:
1.在创作中灵活运用章法要素,实现整体气韵贯通。
2.理解章法布局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哲学思想。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经典碑帖动态分析、书法幅式演变动画)。
AR教具(扫描作品可呈现3D章法布局过程)。
示范工具(毛笔、宣纸、墨汁、毛毡等)。
2.学生准备:
收集生活中的书法作品(如春联、匾额、书签)。
准备书法练习工具及四尺三开宣纸。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感知章法之韵
教师活动:
1.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书法表演片段,提问:“书法家在创作时除了关注单字结构,
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2.展示王羲之《兰亭序》与怀素《自叙帖》的对比图,引导学生观察行气与留白的差
异。
学生活动:
模仿视频中的书写动作,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章法节奏。
分享生活中书法作品的布局案例(如“福”字斗方的对称美)。
设计意图:
通过影视情境与互动体验,激发学生对章法布局的探究兴趣,建立“整体即生命”的认
知。
环节二:深度探究——解密章法密码
子环节1:书体章法特征
教师活动:
1.以时间轴形式展示不同书体的章法演变,重点解析篆书的“行列整齐”、隶书的“横
向舒展”、楷书的“中正平和”、行书的“虚实相生”、草书的“连绵跌宕”。
2.结合《曹全碑》《颜勤礼碑》等碑帖,对比分析隶书的“雁不双飞”与楷书的“布白
均匀”。
学生活动:
分组完成“书体章法特征表”,用关键词标注不同书体的行气特点(如“篆书—秩序井
然”“草书—自由奔放”)。
子环节2:幅式布局规律
教师活动:
1.展示折扇、屏风、对联等实物,解析扇面的“上宽下窄”、对联的“左右对仗”、斗
方的“饱满均衡”。
2.播放敦煌壁画题款动画,讲解章法与画面的整体协调关系。
学生活动:
用身体模拟不同幅式的空间结构(如展开双臂表现横幅的舒展)。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分析与动态演示,帮助学生建立“书体—幅式—情感”的关联认知,突破抽象
美感理解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