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校园公共空间》教案设计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冀美版
授课类型?
综合探索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调查校园公共空间”是冀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在初中美术教学体系里,它属于综合探索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及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园公共空间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是学生熟悉且容易接触到的环境。通过对校园公共空间的调查,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校园,发现校园环境中的美与不足。教材中可能会提供一些关于校园公共空间的案例和调查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查。这一课题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用美术的视角去思考和改善环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它也为后续可能的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等内容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美术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对于综合探索类的课程可能还缺乏足够的经验。从认知特点来看,他们开始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对于校园公共空间这样具体的事物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对于如何深入分析和评价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从兴趣方面,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校园是他们熟悉的环境,调查校园公共空间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然而,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可能会出现分工不明确、沟通不畅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和协调。此外,不同学生的美术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到这些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校园公共空间的概念和范畴,包括教学楼大厅、操场、花园等不同区域。
2.掌握调查校园公共空间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3.学会运用美术的语言和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如绘制草图、拍摄照片、制作图表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校园公共空间调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在调查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让学生关注校园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和美化。
3.通过对校园公共空间的调查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明确校园公共空间的范围和特点,使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校园公共空间。
2.熟练掌握调查校园公共空间的方法和步骤,确保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能够用美术的方式清晰、准确地记录调查结果,为后续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依据。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小组中能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调查任务。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校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观察。
2.帮助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和技能对调查结果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使记录形式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3.协调小组内成员的关系,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分歧,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
4.让学生将调查结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的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校园公共空间的概念、调查方法等基础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参与校园公共空间的调查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展示如何进行调查记录和结果整理,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范例。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校园公共空间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调查工具,如相机、笔记本、问卷、测量工具等。
3.美术材料,如画板、画笔、颜料、纸张等,用于学生记录调查结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国内外优秀校园公共空间的图片和视频,如哈佛大学的校园广场、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空间的特点和设计亮点,提问学生:“这些校园公共空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2.展示本校校园公共空间的照片,让学生对比自己熟悉的校园环境,引发学生对本校校园公共空间的关注,提问:“我们的校园公共空间和这些优秀的校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3.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调查校园公共空间,向学生说明调查校园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