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急救日急救知识科普主题班会课件
汇报人:
2025-06-14
目录
02
常见意外伤害急救
01
急救基础知识
03
心肺复苏(CPR)
04
窒息与气道梗阻急救
05
突发疾病急救
06
急救包与日常准备
01
PART
急救基础知识
急救的定义与重要性
紧急医疗干预
法律与社会责任
降低伤残死亡率
急救是指在突发伤病情况下,由非专业医护人员或经过培训的人员,利用现场可用资源对伤患进行初步的紧急医疗干预,以稳定伤情、防止恶化,为专业医疗救援争取时间。
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意外伤害和突发疾病导致的伤残率和死亡率,例如心肺复苏术(CPR)可使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提高2-3倍。
我国《医师法》明确规定了公共场所自愿施救免责条款,鼓励公众掌握急救技能,体现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急救的基本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
施救前必须确保环境安全,评估现场是否存在触电、毒气、火灾等二次伤害风险,做好自我防护(如使用手套、口罩等),避免成为新的受害者。
先救命后治伤原则
优先处理威胁生命的状况,按照ABC顺序(Airway呼吸道、Breathing呼吸、Circulation循环)进行干预,如大出血需立即止血,呼吸停止需立即人工呼吸。
科学施救原则
避免盲目移动伤员(尤其怀疑脊柱损伤时),不使用未经证实的民间偏方(如涂抹牙膏处理烫伤),所有操作需符合国际急救指南规范。
急救的黄金时间
心脏骤停4分钟
大脑缺氧超过4分钟将造成不可逆损伤,每延迟1分钟CPR,生存率下降7-10%,因此发现心脏骤停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并呼叫AED。
严重出血10分钟
动脉大出血可在10分钟内导致休克,需采用直接压迫、止血带等方法控制出血,避免失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30%(成人约1500ml)。
气道梗阻5分钟
完全性气道梗阻(如噎食)5分钟内可致窒息死亡,需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成人)或拍背压胸法(婴儿)进行干预。
中暑/冻伤30分钟
热射病核心体温超过40℃需在30分钟内开始降温处理,严重冻伤需在30分钟内进行温水复温(水温37-40℃),避免组织坏死。
02
PART
常见意外伤害急救
用干净纱布或无菌敷料紧压伤口至少5-10分钟,适用于小动脉或静脉出血。若血液渗透敷料,需叠加新敷料继续压迫,避免揭开原敷料破坏凝血过程。
外伤止血与包扎
直接压迫止血法
仅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如股动脉、肱动脉)。绑扎部位需垫衬垫,记录绑扎时间(每30-40分钟松解1-2分钟),避免组织缺血坏死。止血带宽度需>5cm,禁用细绳或电线替代。
止血带使用
螺旋包扎法适用于肢体均匀部位(如手臂),8字包扎用于关节处(如膝盖)。包扎需松紧适度,末端固定避开伤口,定期检查远端血液循环(观察指甲颜色、温度)。
包扎技巧
烫伤与烧伤处理
冲脱泡盖送原则
立即用15-25℃流动冷水冲洗20分钟以上,降低深层组织热损伤。小心剪开衣物(勿撕扯粘连部分),水疱保持完整。覆盖无菌纱布或保鲜膜,避免感染。Ⅲ度烧伤或面积>10%需紧急送医。
化学烧伤处理
禁忌措施
先用大量清水冲洗30分钟以上(强酸烧伤可用弱碱肥皂水中和,强碱烧伤用弱醋酸)。注意冲洗时保护未受伤皮肤,避免化学物质扩散。
严禁涂抹牙膏、酱油等异物,避免冰敷(加重组织缺血)。电烧伤需先切断电源,检查有无内伤(如心肌损伤)。
1
2
3
骨折与扭伤急救
固定原则
特殊骨折处理
RICE原则处理扭伤
使用夹板(木板、硬纸板)固定骨折处上下两关节,衬垫保护骨突部位。开放性骨折需先无菌覆盖再固定,避免复位操作。颈椎骨折时用颈托固定,搬运需3人轴线翻身。
Rest(制动)、Ice(冰敷15-20分钟/次,间隔1小时)、Compression(弹性绷带加压包扎)、Elevation(抬高患肢高于心脏)。48小时内避免热敷或按摩。
骨盆骨折用三角巾或宽布带环形固定骨盆,避免移动;肋骨骨折可用胸带固定,伴气胸者需半卧位转运。所有疑似脊柱损伤者须用脊柱板搬运,保持头颈躯干成直线。
03
PART
心肺复苏(CPR)
CPR的操作步骤
评估环境安全
首先确保施救环境安全,避免对施救者和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如远离交通、火灾或电击风险区域。
检查意识和呼吸
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观察其是否有反应和正常呼吸。若无反应且呼吸异常(如喘息或无呼吸),立即启动急救流程。
胸外按压
将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上,施救者跪于患者一侧,双手重叠置于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中点),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垂直下压5-6厘米,保证充分回弹。
人工呼吸
清理患者口腔异物后,捏住鼻子,用嘴完全包住患者嘴巴吹气2次,每次吹气持续1秒,观察胸部起伏。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循环操作直至专业救援到达。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
开机与贴电极片
打开AED电源后,按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