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教学目标
我在这三尺讲台上站了好些年了,教过的科目五花八门,可这“表观遗传”,实打实是个新鲜又棘手的玩意儿。每次要开讲这课,我心里头就跟揣了只小兔子,既盼着能把学生领进这奇妙门道,又怕自个儿讲不明白,耽误了孩子们探索新知。
刚接手这表观遗传教学的时候,我瞅着教学大纲直发愣,那上头列的目标,看着简单,实则藏着不少弯弯绕绕。就说让学生理解啥是表观遗传吧,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掰扯清的事儿。课堂上,我站在那黑板前,手里攥着粉笔,眼睛扫过台下一张张稚嫩又好奇的脸,像看着一田待垦的沃土,盼着能播下知识的种子。
“同学们呐,咱今儿个讲讲表观遗传,这东西啊,和你们以往知道的遗传不太一样。”我清了清嗓子,故意把“表观遗传”四个字说得字正腔圆,加重了语气。前排的小李,眼睛瞪得像铜铃,死死盯着黑板,那认真劲儿,像要把黑板看穿,耳朵都竖起来了,就怕漏听一个字;后排的小王呢,平常调皮捣蛋没个正形,这会儿也坐得笔直,手里虽然还攥着支笔转来转去,可眼神透着好奇,被这新鲜词儿勾住了魂。
“打个比方,就像咱家里做菜,同样是土豆,你妈炒出来是酸辣土豆丝,脆生生、酸辣辣的,隔壁婶子炒出来,可能就是软糯糯的炖土豆,味儿全变了。这土豆还是那个土豆,基因没变,可烹饪方式、调料一加,外在表现就不同了,表观遗传,也是这么个理儿,基因序列大抵是固定的,可受环境啊、后天修饰这些因素影响,基因的表达就有了差别。”我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着简单的图示,线条歪歪扭扭,像蚯蚓在爬,可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点头,像一群啄米的小鸡。
再讲到让学生掌握表观遗传的调控机制,好家伙,这可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我请了学校里研究这领域的专家老陈来给学生做讲座,老陈戴着副黑框眼镜,镜片厚得跟酒瓶底似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迈着大步走进教室,浑身透着一股子学者的严谨劲儿。他在讲台上一打开PPT,满屏的专业术语、复杂图表,学生们“哗”一下炸开了锅,有的面露难色,有的小声嘀咕。老陈不慌不忙,指着屏幕上的甲基化图示说:“同学们,别慌,咱慢慢看,这甲基化就像给基因戴了顶小帽子,戴上它,基因活跃度就变了,有的基因戴上帽子就闭嘴不吭声了,有的呢,摘了帽子才开始大展身手,这就是调控的一招一式。”学生们听着,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跟着老陈的思路在这微观世界里摸索。
课堂讨论环节,那可热闹得像集市。小组里的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一组的小张涨红了脸,拍着桌子说:“我觉得表观遗传肯定在癌症发病里作用大,癌细胞那些异常增殖,保不齐就是基因表达乱套了,被环境折腾得‘叛变’了。”同组的小赵不服气,扯着嗓子反驳:“也不一定全是坏事儿,植物适应环境,抗寒抗旱,表观遗传说不定帮了大忙呢。”我在教室里踱步,听着他们吵吵嚷嚷,心里头乐呵,这求知的火苗一旦点着,可旺得很呐。
等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际案例里的表观遗传现象,我就带着他们关注起生活周遭。讲奶牛产奶量为啥有高有低,虽说品种一样,基因差不多,可饲料好坏、养殖环境冷暖这些表观因素,像看不见的手,拨弄着产奶基因的“开关”;还有同卵双胞胎,模样看着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可长大后性格、健康状况有差别,表观遗传在岁月里悄没声儿地搞着“小动作”。学生们越听越着迷,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像蚂蚁排着队,眼里闪着光,像是握住了打开神秘宝箱的钥匙,打开了表观遗传这奇妙世界的大门,能达成这教学目标,我这心里,别提多舒坦了,盼着他们往后能在这知识道上越走越远,挖掘更多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