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2
第二章
第四节交通民俗
福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总的特点是“凭山负海”。福州府“北抵永嘉,南出莆田,西连延平。”《八闽通志》形胜,福州府虽旧志说“其地坦夷,吻海派江。”《八闽通志》形胜,福州府。但历史上福州多山丘、平原陆地不大。福州府下辖各县连江、福清、永福(今永泰)、闽清、罗源、古田等境内均山岭交错,路途崎岖,故而水陆险恶交通不便。宋曾巩在《道山亭记》中描述了福建水陆交通之艰难:“闽之路,陆出者,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舟沂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其水陆之险如此。”曾巩:《元丰类稿》卷十九,道山亭记,第14页。该情景同样反映了历史上福州的交通状况和行旅之
《八闽通志》形胜,福州府
《八闽通志》形胜,福州府。
曾巩:《元丰类稿》卷十九,道山亭记,第14页。
逐渐完备的交通设施和水陆交通工具
(一)陆上交通福建是多山地带,陆上出入闽地,大多要翻越边境险峻的雄关。有诗人日:“天晴遥见七闽关,万仞丹梯莫可攀。鸟度不离青嶂里,客行多在白云间。玉门辽渺诚虚设,蜀道崎岖只等闲。扰扰路旁名利子,轩车南去几人还。”王迈:《癯轩集》卷十五,闽岭遥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页。从省外回省城福州可谓旅途颠簸十分艰险,黄裳写道:“予自武林拜符往守长乐,逾闽岭,道延平,渡龙津,肩舆而南,走两山中……或俯而降,或仰而登,或直而往,或旁而入,凡三日,然后次为水口……又两日,次于钓龙台下,始见平野玩顷。
王迈:《癯轩集》卷十五,闽岭遥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页。
黄裳:《演山集》卷二十,长乐诗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页,转引自效宣:《宋代驿站制度》,第185页。
唐宋以后,在政治经济的发展浪潮中,福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道路与桥梁的建设,逐步改善了交通。陆上交通设施的完善表现:一是在山道铺石、道中修亭。如“闽由浦城往浙必度仙霞岭,高三百六十级,凡二十八曲,长二十里,宋史浩帅闽过此,始募甃石,路行者便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四,绍兴四年三月丁卯,转引自赵效宣:《宋代驿站制度》,第185页,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3。福建其他山道大都也铺以石条与石块。这类山道宽约三四尺,可容挑担人来往通行。有了石彻山道,即使是雨天,也可通行。为了方便路人,往往相隔三五里路,就会在道中修一个歇脚亭,以供行人半路休息。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四,绍兴四年三月丁卯,转引自赵效宣:《宋代驿站制度》,第185页,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3。
二是道旁植树。为了给路上行人挡风遮日,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下令自福州城外大义渡至漳州的七百里驿道旁种松,民众歌颂道“道边松,大义渡至漳东,问谁植之我蔡公。岁久广荫如云浓,甘棠蔽芾安可同。委蛇夭矫腾苍龙。行人六月不知署,千古万古长清风。”祝穆:《方舆胜览》
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二,泉州,第11页。
三是桥梁建造。由于福建多河流,发展陆上交通一定要修桥梁。随着经济的发展,闽人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唐宋时期福建各地掀起了建桥浪潮。如闽安镇的沈公桥,建于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年),是福州地区古代著名的第一座梁式石桥。福州城内在闽国时期有安泰桥、通津桥、镇海桥、合沙桥、鸭门桥、洗马桥、金斗桥、宜秋桥等。据《八闽通志》卷之十七至十九的桥梁志统计,宋代福建48县共建有一定规模的桥梁478座,平均每县有20座桥梁。福州12县建有桥梁83座。《八闽通志》卷之十七至十九的桥梁志。
《八闽通志》卷之十七至十九的桥梁志。
古代福建所造桥梁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浮桥。该类型桥梁最典型的是福州南台与市区之间的浮桥,元祐八年(1093年),闽江中出现了楞严洲,福州太守王祖道在此建浮桥,“北港五百尺,用舟二十,号合沙北桥;南港二千五百尺,中穹为二门,以便行舟,左右维以大藤缆,以挽直桥路,于南北中岸植石柱十有八,而系之,以备痴风涨水之患,靡金钱千万,一出于施者”。梁克家:《三山志》卷五,地理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页。这座浮桥长达数千尺,在建桥史上是罕见的。
梁克家:《三山志》卷五,地理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页。
第二种是木桥。福建山区木材资源丰富,用以建成的木桥梁,其宏丽天下闻名。这类桥梁又叫廊桥,主要是在闽北,这类木桥:“数里一板桥,亭栏各清楚,长亭且百间,频憩忘羁旅。”华岳:《翠微南征录》卷二,平政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页。福州山区木廊桥建筑也很丰富。文献可查福州地区较早的木廊桥有: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修建的,位于连江县潘渡乡潘渡村,横跨敖江中游惠政桥(1227年改名安利桥);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修建的,位于闽清县省璜乡省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