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的育人指向
摘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立了生物学五大新课程目标,其育人指向分别是:有知识、会行动的人;有方法、能思考的人;有能力、懂实践的人;有态度、乐探究的人;有责任、讲贡献的人。这既体现了“育人为本、素养铸魂”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又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要培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的一种具体表达。
关键词新课程目标育人指向生物学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课程目标是课程学习者要抵达的“目的地”,是课程实施效果的“方向标”,是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所应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最终结果的预设及期待。课程目标也是连接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纽带,对课程的设计、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制定等具有统领作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确立了5个新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凸显“育人为本、素养铸魂”的思想和价值取向。那么,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的育人指向是什么?厘清这个问题,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新教学的方向,又有利于从学科维度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育目标。下文对这一问题展开阐述,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指向有知识、会行动的人
“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是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的第一个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通过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获得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活、人体生理与健康、遗传与进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初步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等生命观念”,还要“能够应用生命观念探讨和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识生物界的发展变化,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以及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些与生物学相关的实际问题”。这表明,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之一是指向有知识、会行动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有知识、会行动的人?所谓“有知识、会行动的人”,就是指有知识、有见识,且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和见识去为人、为学、为事的人,即知行合一的人。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握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在教育价值观、育人方式、育人过程上做到知行协同、言行一致、行知互动、相互转化,实现知行合一。”
说到知行,就不得不提到心学大师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和教育家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经典论断。这里认为,在人的行为发生中,既存在“先知后行”的知行之态,又存在“先行后知”的知行之态,还存在“知行同生”的知行之态;知行不但可以互为基础,而且可以相互转化,甚至可以合二为一。所以,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厚实学生之知;另一方面,要不断指导学生应用所知以强化自身之行,促进学生知行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有知识、会行动的学生,教师既要立足于生物学广袤的学科知识大地,指引学生感受生物学陈述性知识的简洁与直接,发现生物学程序性知识的神奇与功效,体悟生物学策略性知识的智慧与艺术;同时教师又要根据学生成长的需求,科学安排不同形式的学生学科学习活动,使“闻知”“说知”“亲知”搭配合理,和谐共生,共同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赋能学生的学科实践和个体行为的发生。
2指向有方法、能思考的人
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的第二个目标是“初步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尊重事实证据,运用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基于证据和邏辑的思维习惯”,而且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审视评判、质疑包容”,还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可见,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之二是指向有方法、能思考的人。
学习之窍门,在于得法,故而有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正确,学生的努力才不白费;如果方法不对,可能越努力越挫败。好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窍门,同时离不开能思考的大脑。华罗庚指出,“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因此,方法和思考不仅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必备的基础,而且是他们成长和成才的关键因素,还是他们能够发现生命活动规律的前提。例如,遗传学家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