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宋代把唐代的骈体论演化成散体论。.docx
文件大小:13.14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1.52千字
文档摘要

宋代散文作家的大量投入与作品的大量产出,与宋文创作独特的运行机制直接有关。创作运行机制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宋代散文创作的运行发展,是以散体、骈体、语体多元共存、并向发展、相互角逐、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同化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种复合型运行机制而呈三足鼎立之势。

其中又以骈、散二体为劲旅,争雄于文坛,在不同时期互有消长,彼此渗透,呈双轨并辙、时隐时显的同步运动状态,构成了宋代散文创作中的主旋律。语体虽不足抗衡骈散,但亦行乎两宋间,为道学、理学所专擅,未可轻置。

向来论宋文者,大都以古文运动为线索,侧重于考察和研究散体,对骈体或避而不谈,或作批评的目标,间有论及者,亦仅作附庸与点缀,稍触即离,或独立一节,殿于章末;至于语体则大都从略,不在论列。散体为宋文最高成就之代表,将其作为宋文研究的重点无疑是正确的,而骈体、语体作为宋文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和客观存在的实际,亦不容忽视。

从古代散文发展的历史看,语体乃是散文的始祖正脉,资格最老。其在“前艺术”时期是唯一的散文形式,呈现出原始性、自然性、讲述性、通俗性、朴实性诸特点,且由于处于口耳相传状态而不能凝定,实用性强,审美性弱。

当人类创明文字之后,散文形式得到了质的飞跃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于文字的记载而使语体定型保存下来,并获得了再次修饰润色和艺术加工的机会与可能,从而增强了其文学审美性。由是,语体变而为散体,成为散文的冠冕和正统,从《论语》到《世说新语》都是十分典型的例证。

宋代语体多是鸿学大儒授业课艺的纪录,体式仿效《论语》、《孟子》,且皆由生徒辑录整理而成书。在文学已高度发达的宋代,语体文已很难与其他散文样式或其他文学品种相抗衡、相比并,其自身的先天性弱点如片断性、不完整性、艺术因素的相对薄弱性等等,更是影响了它的美学价值,故历代学人都很少予以关注和研究。

但是,宋代的语体文蔚为大宗,范祖禹《帝学》、王开祖《儒志编》发其端,《二程遗书》、《二程外书》、《二程粹言》、徐积《节孝语录》等继其绪,至南宋而大盛,朱子《延平答问》,朱子与吕祖谦同撰之《近思录》、朱子《杂学辨》、吕乔年编《丽泽论说》、薛据所编《孔子集语》等等,并出而丛集,黎靖德所编辑的《朱子语类》竟达一百四十卷之多。

四库馆臣谓:“南宋诸儒开此一派,文章亦遂有此一体,苟其理可取,亦不能不略其词章矣”,其言虽不甚确,而大体近实。且宋代的语体散文仍然保持了始源时期的多种艺术美学因素,比如语气亲切宛然,风格自然纯朴,使人如对如晤,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对白话文学的发展不无积极影响,反映了宋文的一个侧面。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不予承认是不现实、不客观、不科学的,故郑振铎《中国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辟专节论述语录体散文的发展是很有眼光和见地的。

较之语体、散体,骈体则属后起之秀,虽然在“前艺术”时期和创明文字之后的散文里,都含有骈体的因素,但其脱颖独立成体则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事了。

该体至六朝而盛极,因过分讲求形式而减弱了文章的实用性功能,所谓“变纯朴为绮靡,化元声为冗薄”,从而导致了人们的訾议和批评,开始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长达千年的骈、散之争,骈体也从此开始在人们的批评声中求生存,在不断改进和变革中求发展,成为古代散文中散体之外的又一支劲旅。

骈文至宋而大变,所谓“文传薪火,增冰积水,有嬗变之风流;明月满墀,得常新之光景”。宋人言:“四六骈丽,于文章家为至浅,然上自朝廷命令诏册,下而缙绅之间笺书祝疏,无所不用”;清代四库馆臣亦谓“自六代以来,笺启即多骈偶。

然其时文体皆然,非以是别为一格也。至宋而岁时通候,仕宦迁除、吉凶庆吊,无一事不用启,无一人不用启,其启必以四六”,可见骈体应用之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