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模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A、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首先是发现问题阶段,明确要探究的内容;接着进入计划阶段,制定探究的方案等;然后是研究阶段,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再到解释阶段,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说明;最后是反思阶段,反思整个探究过程的得失。所以是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2.李老师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他拿着学生的成绩单说,依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你们班至少有一半人能考上重点中学,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学习,李老师运用的心理效应是()。
A、巴纳姆效应
B、瓦拉赫效应
C、皮格马利翁效应
D、南风效应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对学生寄以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于这种期待的效应。李老师说班级至少有一半人能考上重点中学,这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期待,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符合皮格马利翁效应。南风效应强调温暖、关怀等方式更能让人改变;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瓦拉赫效应指的是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3.动能等于质量乘以速度,这种学习属于()。
A、发现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原理学习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原理学习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动能等于质量乘以速度描述了动能、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属于原理学习。概念学习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符号学习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发现学习强调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等方式获取知识,均不符合题意。
4.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中,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以及发展学生良好的品德,养成文明的习惯属于()的内容。
A、体育
B、德育
C、智育
D、劳动技术教育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属于体育的内容,同时体育教育中也包含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习惯等方面,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遵守规则等品德和文明习惯。
5.一般被认为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标志是()出版。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普通教育学》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它强调教育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等,对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著作;《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著作,它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育漫话》是洛克的著作。
6.爱护公物行为是由()决定的。
A、态度
B、技能
C、能力
D、知识
正确答案:A
7.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但是为了避免非议和排斥,而放弃了自己创造性的观点和想法,这是一种()现象。
A、从众
B、泛化
C、同化
D、排斥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题干中有的学生为避免非议和排斥放弃自己创造性的观点和想法,符合从众现象的特点。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排斥是一种拒绝、排挤的态度或行为;泛化是指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应形成后,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同样的条件反应。这几个选项均不符合题干描述的情况。
8.在经验传递系统中,学生主要是接受前人的经验,而不是自己去发现经验,这说明了学习内容具有()的特点。
A、全面性
B、主动性
C、间接性
D、互动性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学生主要接受前人经验而非自己发现经验,这体现了学习内容是经过前人总结和整理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不是学生直接从实践中获取的一手经验。
9.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学校教育
D、社会环境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促使个体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