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双下肢神经源性损害的症状.doc
文件大小:24.89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小于1千字
文档摘要

双下肢神经源性损害的症状

双下肢神经源性损害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如神经根受压、神经炎、神经外伤、脊髓病变等)导致支配双下肢的神经功能受到损害,其症状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感觉障碍

-疼痛:双下肢可出现刺痛、灼痛、电击样痛或放射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在活动、劳累或特定姿势下可能加重。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神经根受压时,患者常感到从腰部向臀部、下肢后侧或外侧的放射性疼痛。

-麻木:下肢皮肤会有麻木感,就像有蚂蚁在皮肤上爬行的感觉,严重时可能感觉减退,对冷热、触摸等刺激的感知变得迟钝。

-感觉异常:可出现如烧灼感、蚁走感、瘙痒感等异常感觉,有些患者还会觉得下肢沉重、发胀。

运动障碍

-肌肉无力:是较为突出的症状,早期可能表现为行走耐力下降,走一段路就感觉下肢疲劳、乏力。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力量减弱,如抬腿、屈膝、踮脚尖等动作困难,上下楼梯、蹲下站起费力,严重时甚至无法独立行走。

-肌肉萎缩:长期神经功能受损,得不到足够神经营养支持,双下肢肌肉会逐渐出现萎缩,表现为腿部变细,肌肉体积减小,可伴有肌肉松弛。一般从远端肌肉(如足部小肌肉)开始,逐渐向上发展。

-腱反射异常:神经源性损害可导致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比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检查时,会发现反射明显减弱,甚至引不出正常反射。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皮肤改变:双下肢皮肤可能变得干燥、粗糙,脱屑增多,还可能出现出汗异常,如多汗或者无汗。部分患者皮肤温度也会有改变,可表现为发凉。

-排尿、排便功能障碍:严重时可能影响支配膀胱和直肠的神经,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或尿失禁,以及便秘或者大便失禁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