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并发症.doc
文件大小:26.26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1.63千字
文档摘要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并发症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是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

注射针折断

1.原因:注射针质量差,锈蚀、缺乏弹性等;进针较深,操作时突然改变注射针方向,或在患者突然躁动时,注射针在组织内受到强力弯曲等都可能导致针折断。

2.表现:注射过程中突然感到阻力增加,注射针不能继续推进或回抽,有时患者可感觉疼痛,此时若发现注射针在口腔内部分明显短于正常长度,即可判断发生断针。

3.处理:立即嘱患者保持安静,不要做下颌运动,以防断针移位进入深部组织。若断针仍有部分露在组织外,可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断端取出;若断针完全进入组织内,需拍摄X线片确定断针位置,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必要时手术取出。

出血

1.原因:注射针刺破翼静脉丛、下牙槽动静脉等血管。在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注射针位置偏向内侧,易刺破较粗大的静脉丛。

2.表现:注射区域迅速肿胀,形成血肿,尤其是在黏膜下或皮下出现紫红色瘀斑或肿块,数日后血肿颜色逐渐变浅。患者可能有局部胀痛感。

3.处理:注射后立即压迫止血10~15分钟,一般较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在血肿形成的早期(24小时内),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24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肿吸收消散。若血肿较大或合并感染,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切开引流,同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感染

1.原因:注射针被污染,消毒不严格;注射部位有感染病灶,如口腔黏膜破损、牙周炎等;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细菌带入深部组织引起感染。

2.表现:注射后2~3天,患者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伴有张口受限,吞咽疼痛等。严重时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

3.处理:早期局部热敷或理疗,促进炎症消散吸收。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若局部已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保持引流通畅,同时加强口腔卫生护理,给予漱口水含漱。

暂时性面瘫

1.原因: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注射针偏向后方且刺入过深,将麻醉药注入面神经干附近,使面神经麻痹。

2.表现:一般在注射后即刻出现,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涎等,患者不能正常完成鼓腮、吹口哨等动作。

3.处理:无需特殊处理,多数患者在麻醉药作用消失后,面神经功能可逐渐恢复,一般在数小时至1天内症状自行缓解。在此期间,应注意保护患侧眼睛,防止角膜干燥受损,可使用眼药水或眼膏。

局麻药中毒

1.原因:局麻药一次用量超过患者的耐量;药物误注入血管内;患者体质衰弱、肝功能障碍等导致对局麻药耐受性降低。

2.表现:

-兴奋型: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多话、颤抖、恶心、呕吐、气急、多汗、血压上升等,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抽搐、惊厥。

-抑制型:患者迅速出现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神志不清、呼吸浅而慢,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3.处理:

-立即停止注射,使患者平卧,头低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轻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5~10mg,以预防和控制抽搐;重者可静脉注射硫喷妥钠1~2mg/kg,或肌肉松弛剂后行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

-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吸氧,必要时给予升压药物提升血压,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术后麻木

1.原因:注射过程中对神经造成损伤,如注射针直接刺伤神经,或局麻药对神经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2.表现:患者在麻醉效果消退后,仍感觉下唇、颏部皮肤或黏膜有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异常感觉,可持续数天至数月,严重者可长期存在。

3.处理:可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B??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也可采用局部理疗、针灸等辅助治疗方法。多数患者随着时间推移,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但少数患者可能遗留永久性感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