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是指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对心脏产生一系列影响。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产生原因
-生理因素:在睡眠状态下,迷走神经的张力通常会自然增高,这是身体的一种正常调节机制,有助于身体放松和恢复能量。另外,一些长期坚持高强度耐力训练的运动员,由于心脏功能得到良好锻炼,迷走神经张力也会适应性增高。
-病理因素:某些疾病会导致迷走神经张力异常增高,例如,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时,心脏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可能会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因食管与迷走神经紧密相邻,病变刺激可能引发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其张力增高。
-药物因素: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导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常见症状
-心率减慢:这是较为突出的表现,正常心率范围一般在60-100次/分钟,当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心率可能会明显低于60次/分钟,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胸闷,严重时会出现头晕、乏力,甚至眼前发黑、晕厥等症状。
-血压下降:迷走神经兴奋可使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进而引起血压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眼黑、心慌、站立不稳等低血压症状,尤其在突然起身时,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胃肠道症状:由于迷走神经不仅支配心脏,还参与胃肠道的调节,所以其张力增高时,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降低心脏的自律性:窦房结作为心脏的起搏点,其自律性会受到迷走神经的调控。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会抑制窦房结的起搏功能,使心跳变慢,心脏的电活动传导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导致心律失常。
-减弱心脏的收缩力:迷走神经兴奋还会对心肌的收缩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使心脏每次收缩时射出的血量减少,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诊断与治疗
-诊断:医生一般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并结合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等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其中,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率减慢、传导阻滞等异常表现;动态心电图监测则能更全面地记录心脏在不同活动状态下的电活动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如因药物引起,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疾病导致的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当症状严重时,可能需使用药物提升心率、升高血压,必要时植入心脏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