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神经科疾病的症状表现.doc
文件大小:27.41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2.67千字
文档摘要

神经科疾病的症状表现

神经科疾病种类繁多,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以下几类:

感觉障碍

1.疼痛:

-刺痛:如坐骨神经痛时,患者常感到沿神经走行部位的尖锐刺痛,像触电一样,疼痛较为剧烈且发作突然。

-灼痛:多见于周围神经炎,患者会有局部皮肤火烧样疼痛,同时可能伴有感觉过敏,轻微触碰就会引发强烈疼痛。

-胀痛:颅内病变如脑肿瘤、脑出血等导致颅内压增高时,患者常感觉到头部持续性的胀痛,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2.感觉减退或缺失: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感觉减退。例如,颈椎病患者由于颈椎病变压迫神经,可导致上肢某一区域的触觉、痛觉减退,患者对冷热、触摸等刺激的感知变得迟钝;严重的多发性神经炎患者,四肢远端会出现感觉缺失,像戴了手套、穿了袜子一样,对外部刺激毫无感觉。

3.感觉异常:患者会出现一些没有外界刺激却产生的异常感觉,如麻木感、蚁走感(好像有蚂蚁在皮肤上爬行)、烧灼感等。常见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往往先出现双下肢的麻木、蚁走感等异常感觉。

运动障碍

1.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由大脑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引起,表现为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如脑梗死导致的偏瘫,患者一侧肢体活动不利,上肢呈屈曲状态,下肢伸直,行走时呈划圈步态。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多因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受损所致,表现为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明显。例如,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相应肢体肌肉瘫痪、萎缩。

2.不自主运动:

-震颤:静止性震颤常见于帕金森病,患者在安静状态下,手部会出现搓丸样动作,每秒4-6次,运动时震颤减轻,睡眠时消失;意向性震颤则多见于小脑病变,如小脑肿瘤、小脑梗死等,患者在进行目的性动作(如拿杯子喝水)时,肢体出现明显的震颤,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

-舞蹈样动作:多见于小舞蹈病,患者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快速的肢体动作,如挤眉弄眼、耸肩、转颈、伸臂、踢腿等,睡眠时症状可消失。

-手足徐动:以肢体远端为主,表现为缓慢、扭曲、蚯蚓蠕动样的不自主运动,手指可呈现各种奇异姿态,如过度伸展、屈曲、扭转等,常见于脑性瘫痪患者。

3.共济失调:

-姿势和步态异常:患者站立不稳,摇晃不定,行走时步基增宽,左右摇摆,呈醉酒样步态,常见于小脑蚓部病变,如小脑蚓部肿瘤。

-协调运动障碍:指鼻试验时,患者不能准确地将手指指向鼻尖,动作缓慢、不协调;跟膝胫试验中,患者在将足跟沿对侧膝盖胫骨前缘下滑时,会出现动作不稳、偏离等情况,多见于小脑半球病变。

反射异常

1.深反射:

-亢进:常见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如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锥体束受损,患者可出现肱二头肌反射、膝反射等深反射亢进,表现为反射动作迅速、强烈。

-减弱或消失:多提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神经根炎、坐骨神经损伤等,相应部位的深反射会减弱甚至消失。

2.浅反射:

-腹壁反射:正常情况下,用钝物轻划腹部皮肤,可引起相应部位腹肌收缩。当一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同侧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双侧腹壁反射消失多见于昏迷患者。

-提睾反射:用钝物轻划大腿内侧皮肤,可引起同侧提睾肌收缩,睾丸上提。腰髓1-2节段病变、锥体束受损或局部病变(如腹股沟疝、阴囊水肿等)可导致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皮肤症状: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粗糙,汗液分泌异常,如多汗或无汗。例如,交感神经损伤时,可出现损伤侧面部、颈部皮肤无汗,同时伴有皮肤温度升高、潮红等表现。

2.血压异常:患者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即从卧位突然变为站立位时,血压明显下降,出现头晕、眼黑甚至晕厥等症状,常见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帕金森病伴发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3.胃肠道功能紊乱: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如一些患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精神紧张时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频繁腹泻或便秘;而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可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出现顽固性便秘。

4.排尿障碍: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或尿潴留等。如脊髓损伤患者,由于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受损,可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早期多表现为尿潴留,后期可能出现尿失禁。

认知、精神和意识障碍

1.认知障碍:

-记忆力减退:患者对近期发生的事情遗忘,严重时对远期记忆也会受到影响。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常表现为近记忆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对时间、地点、人物等定向力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容易被外界干扰,学习、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