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oc
文件大小:26.05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1.52千字
文档摘要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定义

它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等多种因素损害了周围神经,导致神经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疾病状态。

发病机制

-高血糖的直接毒性作用:长期高血糖使神经细胞内的代谢紊乱,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强,导致神经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堆积,引起细胞渗透压改变,造成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氧化应激:高血糖状态下,体内产生过多的活性氧簇,超出了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能力,氧化应激增强,损伤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蛋白质和DNA,影响神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神经缺血缺氧: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的滋养血管狭窄或堵塞,神经血液供应减少,造成神经缺血、缺氧,进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机制:糖尿病患者体内可能出现自身免疫反应,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周围神经,导致神经损伤。

临床表现

-感觉异常:患者常感到肢体麻木,就像戴了手套或穿了袜子一样,有蚁走感、烧灼感、刺痛感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感觉减退,对冷热、疼痛等刺激不敏感。

-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如刺痛、灼痛、电击样痛等,夜间或休息时疼痛往往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

-运动障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影响肢体正常运动,导致行走困难、精细动作受限等。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出汗异常(如多汗或无汗)、胃肠道功能紊乱(如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排尿障碍(如尿潴留、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

诊断

-症状评估: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如感觉异常、疼痛等症状的特点、部位、持续时间等。

-体格检查: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浅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深感觉(位置觉、振动觉)检查,以及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检查,初步判断神经功能状态。

-血糖检测:明确患者的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评估血糖控制情况,因为长期高血糖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神经电生理检查:这是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方法,包括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可以检测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波幅等参数,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治疗

-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展的关键。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胰岛素等),使血糖达标,减少高血糖对神经的进一步损害。

-改善神经微循环:使用一些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药物,如前列腺素E1、己酮可可碱等,增加神经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营养神经药物:常用药物如甲钴胺,它是维生素B12的活性制剂,能够促进神经髓鞘的合成,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和麻木等症状。

-对症治疗:对于疼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使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药物缓解疼痛;对于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不同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如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排尿异常等。

预防

-严格控制血糖:从糖尿病早期就应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合理饮食: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均衡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瘦肉、豆类等),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

-适量运动: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

-定期筛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周围神经病变的迹象,及时采取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