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pptx
文件大小:3.15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2.61千字
文档摘要

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复位技术分类

03

固定方法选择

04

康复治疗阶段

05

并发症防控

06

特殊病例处理

01

基础诊疗原则

01

基础诊疗原则

PART

解剖复位优先性

01

骨折部位的解剖复位

尽可能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结构,重建骨骼的支撑和稳定性。

02

功能恢复的重要性

在解剖复位的前提下,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正常功能。

生物力学稳定性要求

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性,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环境。

骨折的固定方法

在骨折愈合期间,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影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

避免过度活动

软组织保护策略

软组织的保护

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骨折周围的软组织,避免过度损伤。

01

软组织修复的重要性

及时修复受损的软组织,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02

02

复位技术分类

PART

闭合复位操作要点

通过手法将骨折端重新对位,适用于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或外固定能够维持复位的骨折。

手法复位

牵引复位

功能复位

通过持续牵引达到骨折复位,多用于关节脱位或长骨干骨折。

在不影响肢体功能的前提下,允许骨折端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闭合复位失败或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的骨折。

手法复位失败

需要手术探查修复的骨折。

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01

02

03

04

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复位,否则会影响关节功能。

关节内骨折

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以确保骨折端的稳定性。

多发性骨折或复杂骨折

开放复位适应症

术中影像监测规范

术前规划

根据影像学资料,制定手术计划,确定复位标准和内固定物位置。

术中监测

术后评估

在手术过程中,通过X线透视或CT等影像设备,实时监测骨折复位情况,确保复位效果。

在手术后,再次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复位效果和内固定物位置,及时发现并处理复位不良或内固定物松动等问题。

1

2

3

03

固定方法选择

PART

外固定架应用场景

开放性骨折

骨缺损或骨不连

关节内骨折

肢体严重肿胀

外固定架可快速固定骨折部位,避免伤口感染,为伤口愈合创造条件。

外固定架能够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促进关节内骨折的愈合。

在骨缺损或骨不连的情况下,外固定架可为骨再生和骨修复提供稳定的力学环境。

肢体严重肿胀时,使用外固定架可避免内固定物对软组织的压迫,减少并发症。

内固定材料标准

材质

形态

强度

可降解性

内固定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如钛合金、不锈钢等。

内固定材料应符合骨折部位的形态和力学要求,如钢板、螺钉、髓内针等。

内固定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骨折部位的应力和应变,促进骨折愈合。

理想的内固定材料应具有可降解性,能够在骨折愈合后逐渐吸收,避免二次手术取出。

功能支具适配条件

稳定性

功能支具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能够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防止骨折再移位。

01

舒适性

功能支具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佩戴舒适,避免对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和刺激。

02

可调性

功能支具应具有可调性,以适应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肢体长度和角度的变化。

03

便利性

功能支具应便于穿戴、调整和拆卸,方便患者日常生活和康复训练。

04

04

康复治疗阶段

PART

早期关节活动指导

通过专业人员辅助,对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以避免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被动运动

在医生指导下,患者积极进行主动关节活动,逐渐恢复关节功能。

主动运动

根据患者骨折部位和康复阶段,确定适当的关节活动范围,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

活动范围

负重训练进度控制

负重方式

根据患者骨折部位和康复阶段,选择合适的负重方式,如部分负重、完全负重等。

03

初始负重重量应较轻,逐渐增加重量,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准。

02

负重重量

负重时机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确定患者开始负重的时间,避免过早负重影响骨折愈合。

01

肌力恢复评估标准

定期进行肌力测试,了解患者肌肉恢复情况,为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肌力测试

评估指标

评估周期

肌力恢复评估指标包括肌肉力量、耐力、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等。

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制定合适的评估周期,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和目标。

05

并发症防控

PART

进行皮肤准备,清洁皮肤,减少细菌数量。

术前准备

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情况。

伤口护理

01

02

03

04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手术及术后感染。

无菌操作

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

合理使用抗生素

感染风险预防措施

骨折后疼痛持续不减或加重,提示可能存在骨不连。

疼痛持续

骨不连预警指标

骨折处出现异常活动或移动,可能是骨不连的征兆。

骨折处活动异常

骨折愈合时间超过同类骨折正常愈合时间,需警惕骨不连。

延迟愈合

X线片显示骨折端无骨痂生长或骨痂稀少,提示骨不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