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髁骨折护理演讲人:日期:
CONTENTS目录01疾病概述02术前护理要点03术后护理规范04并发症预防策略05康复训练方案06居家护理指导
01疾病概述
股骨髁解剖结构特点形态特殊血液供应丰富关节面复杂重要性高股骨髁是股骨下端向内、前、后方向膨大的部分,包括内侧髁和外侧髁,形成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股骨髁关节面与胫骨平台、髌骨构成膝关节,其关节面复杂,有内外侧副韧带和前后交叉韧带附着。股骨髁周围有丰富的血管网,血液供应充足,骨折后愈合较快。股骨髁是下肢的重要负重关节,对行走、跑跳等功能至关重要。
骨折类型与损伤机制暴力直接作用于股骨髁如车祸伤、摔伤等,可造成股骨髁骨折骼疾病导致的骨折如骨质疏松、骨肿瘤等,使股骨髁的骨质变得脆弱,易发生骨折。间接暴力传导至股骨髁如高处坠落时足部着地,暴力沿小腿向上传导至股骨髁,造成骨折。疲劳性骨折长期反复应力作用于股骨髁,如长跑、跳跃等运动,可引发疲劳性骨折。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疼痛与压痛肿胀与瘀斑功能障碍畸形与异常活动诊断标准股骨髁骨折后,患者会感到膝关节剧烈疼痛,并伴有明显压痛。骨折后局部会出现肿胀,皮肤可能出现瘀斑或青紫。股骨髁骨折后,膝关节会失去正常活动功能,患者无法行走或站立。骨折后,患者可能出现膝关节畸形,如内翻或外翻,以及异常活动,如关节内摩擦感。结合患者的外伤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CT等)以及医生的体格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股骨髁骨折。
02术前护理要点
创伤后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休克等危急情况。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皮肤温度、感觉和运动功能,以评估患者的神经和血管是否受损。
患肢制动与疼痛管理患肢需进行制动,避免进一步损伤,可采用夹板、石膏或牵引等方式固定。疼痛管理包括药物镇痛和物理疗法,如冰敷、按摩等,以减轻患者疼痛。
完成相关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X线等,确保患者具备手术条件。术前禁食禁水,常规备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降低手术感染风险。术前准备事项清单
03术后护理规范
体位管理与引流管护理01体位管理术后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内收、内旋等动作。02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切口观察与感染预防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是否干燥、清洁,有无渗血、渗液;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切口干燥。切口观察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感染。感染预防
早期被动活动指导术后早期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患肢被动活动,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被动活动根据手术方式和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频率,避免过度活动导致损伤。活动范围与频率0102
04并发症预防策略
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遵循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药物预防机械性预防早期活动使用弹力袜、足底静脉泵等机械性装置,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尽早进行下肢活动,加速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关节僵硬康复干预早期锻炼骨折稳定后,尽早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促进关节活动度恢复。01物理治疗采用热敷、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缓解关节僵硬,促进关节功能恢复。02药物治疗如有必要,可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如抗炎药、止痛药等,减轻关节炎症和疼痛。03
创伤性关节炎预警早期发现密切关注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创伤性关节炎的征兆。积极治疗功能锻炼一旦确诊为创伤性关节炎,应积极治疗,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措施,减轻关节炎症和疼痛。在关节炎得到有效控制后,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123
05康复训练方案
术后1-2周肌力训练在石膏固定或支具保护下,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和放松练习,以防止肌肉萎缩。等长收缩练习进行臀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有助于维持臀部肌肉的力量。臀肌练习通过踝关节的背伸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肿胀。踝关节背伸练习
术后3-6周关节活动训练负重练习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逐步增加负重,促进骨折愈合。03在床上进行髋关节的轻度活动,以恢复关节灵活性。02髋关节活动练习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在无痛范围内,主动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以防止关节僵硬。01
术后8周负重渐进计划部分负重在支具保护下,逐步增加负重,让骨折部位承受一定的压力。01完全负重在骨折完全愈合后,逐步脱拐,进行完全负重练习,以恢复下肢功能。02平衡和协调性训练进行下肢的平衡和协调性训练,提高行走稳定性。03
06居家护理指导
支具使用注意事项遵循医嘱保持清洁避免过度活动定期检查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支具,包括佩戴时间、松紧度等。支具与皮肤接触的部分需保持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磨损或感染。支具固定期间,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移位